![](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202/20180202113432775.jpg)
截至2月1日,保監會劃定的28家外資壽險企業中,除平安健康外,其余27家外資壽險公司陸續交出了2017年的成績單。去年1~11月,這27家外資壽險公司累計取得原保險保費收入1778.73億元,同比增長39.22%。據記者統計,去年27家外資壽險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75億元,同比增長171.05%。
各公司來看,在保費收入,凈利潤,償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標方面,情況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憂”。例如,友邦保險以20.11億元的凈利潤榮登盈利榜“狀元”,且該數值已接近“榜眼”恒大人壽與“探花”中信保誠二者的凈利潤總和。而中法人壽則在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每況愈下,去年四季度末,其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再降1259.78個百分點,低至-4035.94%。
利潤總和75億同比增171%
截至2月1日,除平安健康外,已有27家外資壽險公司披露了2017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據記者統計,這27家公司2017年凈利潤總和達到75億元,同比增長171.05%,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保費收入方面,2017年1~11月,上述險企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778.73億元,同比增長39.22%。
此外,市場占有率方面,外資壽險也有所進步:原保險業務的市場占有率由2016年前11月的6.25%上升至2017年同期的7.22%。
分具體公司來看,友邦以20.11億元的凈利潤一騎絕塵,幾乎是盈利榜第二名恒大人壽與第三名中信保誠的凈利潤之和。保費收入方面,友邦前1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84.52億元,僅次于385.34億元的工銀安盛人壽與269.25億元的恒大人壽,位列第三。
作為目前唯一擁有獨資性質的外資壽險公司,友邦在上海、廣東、深圳、北京、江蘇、東莞、江門這7個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合資性質的其它外資壽險公司相比,友邦的外資獨資特征使其在開展經營活動時,幾乎不存在因中外股東相互制約而產生的內耗問題,帶來一定優勢。
不過,這種優勢未來將不再為友邦“獨家專享”。去年年末,利好消息傳來: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舉行的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相關情況吹風會上表示,三年后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合資病”影響中法人壽發育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資保險公司在國內設立人身險公司就必須采取合資形式,且頂格持股比例限制為50%。這種持股比例“五五開”模式意味著中、外方股東都沒有絕對占優的話語權,在面臨重大決策性問題時,如果磨合得不好,就可能出現僵局和內耗。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對記者表示,據他所知,行業中確實存在中方股東與外方股東因經營理念不統一而引發矛盾的例子。“一般來說,中方股東更看重規模,而外方股東更在乎效益。”他認為,由于國內保險市場發展并不十分成熟,中方股東選擇規模為先也是合乎階段性特征的。相反,國際保險市場的成熟度相對更高,更習慣這種模式的外方股東可能就以效益為首選。
實際上,從經營情況來看,投資比例限制引發的“合資病”在外資壽險行業中確有案例。以業績表現每況愈下的中法人壽為例,最初,該公司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郵政)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公司(以下簡稱法國人壽)于2005年發起設立,雙方分別出資1億元。受益于中方股東的渠道優勢,中法人壽在成立前三年發展迅猛,原保險保費收入年均增幅超過100%。
在這一階段,中方股東想憑借網點優勢,將持股比例提升至75%,但始終未能與外方股東達成一致。2009年,中國郵政另立門戶成立中郵人壽,被“冷落”的中法人壽在經營上則步履蹣跚。
2015年,中國郵政徹底退出,法國人壽也萌生去意,減持至25%。此后,在由現中方股東鴻商產業控股集團與北京人濟九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張的13億元增資中,法國人壽選擇不參與,股權也面臨被稀釋至3.33%。
中法人壽披露的2017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在資本金長期未得到補充的情況下,該公司的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再降1259.78個百分點,低至-4035.94%,依舊在全行業墊底。最近兩年,中法人壽已累計虧損超15億元,并面臨現金流枯竭等一眾問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中法人壽已向股東借款1.31億元,較三季度末增加0.26億元。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