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受到嚴監管的借殼交易行為,再度迎來新的“補丁”。
2月23日證監會公告稱,IPO被否后三年內不得借殼上市。一級市場人士普遍表示,自近年借殼上市被從嚴監管后,借殼交易已出現明顯降溫,此次規定的補充,對現階段借殼熱度會有影響,但程度有限。
有業內人士預計,對于IPO折戟的企業而言,除了二次申報外,“被并購”可能成為沖刺A股的另一熱門選項。
影響有限
2月23日證監會公告稱,IPO被否企業作為標的資產參與上市公司重組交易時,監管層會區分交易類型進行監管;其中借殼交易的監管引起市場關注。
具體而言,對于借殼上市交易,監管層認為,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借殼上市。對于不構成借殼上市的其他重組交易,證監會將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該消息一出,華南一家大型上市券商并購基金人士表示,對借殼上市交易影響較大,“監管層對不能IPO的企業再去借殼或者重組提高門檻,加強了監管。”
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談到,此舉主要解決監管套利,體現出監管政策在IPO與借殼上市的連續性。
另有一級市場人士從實際操作的角度認為影響有限。
首先,近年來多個政策的發布和公開的監管演講,已體現出監管層收緊借殼審核的理念,比如2016年9月實施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新規,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新規”。根據數據統計,2016年共有19家上市公司披露借殼計劃;而在2017年則銳減至4家。
其中,IPO被否的企業轉道借殼上市的行為,在最嚴借殼新規的約束下在近兩年來已經大幅減少。過去集中出現在2013-2015年間,比如海瀾之家(600398.SH)被否一年后成功借殼凱諾科技;中技樁業IPO被否后借殼ST澄海(600634.SH)。此外,天瓏移動、恒信璽利、東珠景觀等在IPO被否后也曾經試圖借殼,最終失敗。
北京一家PE并購基金人士談到,對借殼標的,監管近年來是以IPO標準進行審核,不符合首發條件的企業事實上很難闖關借殼。這次只是再度明確了監管要從嚴把關上市入口的態度,對借殼交易行為的熱度來說影響不會很大。
其次,在體量上來看,多名投行人士表示IPO被否企業的盈利規模大多不具備借殼上市的體量,真正能借殼上市的鳳毛麟角。
“現在的擬上市企業,利潤規模普遍只有幾千萬;而殼的市值十幾億到幾十億,對標的的要求起碼要過2億以上的凈利潤。”前述深圳投行人士表示。在該人士看來,此次監管指導的影響不會太大。
上市策略之變
對于擬上市企業而言,多渠道沖刺A股并不少見。此次新規將影響擬上市企業的上市策略。
據了解,不少擬上市企業選擇IPO與借殼同時進行,比如順豐與360。華東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過去項目IPO遇阻后會選擇借殼上市,新規出來以后可以進行反向操作。“企業可以先嘗試借殼,如果失敗再進行IPO。”
事實上,資本市場這樣的案例并不是少數。
比如前述提到的東珠景觀(603359.SH),在六年的上市路中,前兩次IPO折戟,隨后陸續借殼東方銀星(600753.SH)與宏磊股份(002647.SZ),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再度重啟IPO,并在2017年順利過會。
類似的還有華圖教育,陸續借殼新都酒店與揚子新材(002652.SZ),重重遇阻,2017年12月公司決定從新三板摘牌,沖擊IPO。此外,三江電子在2017年報送了IPO申報材料,而在一年前,證監會否決其借殼上市的申請。
此外,IPO企業被否后,若借殼的路不通,還是有機會進行其他類型并購重組。
深圳一家PE的并購基金人士談到,“有些企業的自身條件已經決定了它難以IPO上市的局面,但IPO加速后,企業家信心膨脹想要闖闖,結局大多被否,我們認為他們可以選擇并購重組來繼續達到上A股的目標。證監會的此次政策有利于并購重組的繁榮。”
據其介紹稱,事實上,自IPO否決率高企以后,公司投資策略有所調整。“我們現在投的擬上市企業,先鼓勵去IPO,如果失敗,我們就會尋找上市公司對它們進行并購。”該PE人士談道。
以江西天施康中藥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公司在2007年被否,隨后被康恩貝進行并購。2010-2017年期間,康恩貝進行三次股權收購,其中2017年計劃收購標的41%股權,收購完成后,江西天施康將成為上市公司康恩貝的全資子公司。
但隨著眼下監管趨緊,并購也并非是易事。
前述深圳投行人士表示,盡管“并購”對于IPO被否企業而言是另一種選擇,但不能小覷監管從嚴審核的力度。“畢竟IPO被否意味著企業有硬傷,比如盈利能力不夠,那么標的能否幫助上市公司改善盈利質量就會存疑。監管層也表態稱會關注標的財務數據和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化。”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