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備率警戒線下調五大行增加“可釋放利潤”或逾千億元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某國有大行已經連續7個季度撥備覆蓋率低于150%的原監管標準;另有2家國有大行在上述時間段內,各自出現過1次“不達標”;還有1家國有大行的撥備覆蓋率在上述時間段內一直徘徊于150%-152%之間
“好孩子有糖吃”——近日,銀監會最新“一行一策”的撥備覆蓋率監管無疑給予了資產質量真實、將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的銀行業“好孩子”們非常實惠的獎勵——對于部分銀行來說,這份獎勵甚至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52.500, -0.77, -1.45%)數據統計發現,上市銀行中,五家國有大行的撥備覆蓋率相對偏低:其中,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某國有大行已經連續7個季度撥備覆蓋率低于150%的原監管標準;另有2家國有大行在上述時間段,各自曾出現過1次“不達標”;還有1家國有大行的撥備覆蓋率在上述時間段內一直徘徊于150%-152%之間。
中金公司研報測算顯示,根據新規,26家上市銀行中預計有22家增加了“可隨時多釋放利潤”,其中五家國有大行合計增量大約為1073億元。
監管調整撥備警戒線
日前,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下稱“7號文”)。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撥備監管要求進行了下調,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在此區間內,依據貸款分類準確性、處置不良貸款主動性、資本充足性三個指標,“一行一策”確定每家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監管標準。
從監管指標的設置來看,風險分類結果準確性越高、處置不良貸款越積極、資本充足率越高的銀行,下調撥備率和撥貸比的空間越大。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3月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銀監會近期調整撥備覆蓋率是由于過去幾年銀行經營狀況較好,所以銀行提了很多貸款損失的撥備,目前撥備水平達到全行業180%多,遠超國際水平。因此,能夠適當地降低撥備要求。這也更有利于加快處置現在的不良貸款,同時也使銀行有更多的資金實力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此外,新規也明確提出,對下調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且實際撥備低于最低標準的銀行,當年處置的不良貸款總額同比不得減少。因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增加的利潤不得用于發放獎金,不得增加分紅,確保因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增加的利潤留存在銀行,保持銀行損失吸收能力基本穩定。
國有大行最為受益
雖然撥備只是一種會計手段,并沒有發生真正的支出,銀行之后甚至可以根據業務情況把撥備往回撥,但其對于銀行當期利潤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撥備覆蓋率素有“利潤調節器”之稱。例如,某中型上市銀行去年中期實現歸屬本行股東的凈利潤約240億元,而其撥備前利潤超過了550億元,撥備規模與比例的變化對于凈利潤的影響十分明顯。
“在2012年前后,銀行業也曾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現過一輪較為明顯的利潤增速下降,不過,某股份制銀行通過調節撥備釋放利潤,保持了業績的高速增長。當然該行的調節也是保證其撥備覆蓋率達標監管的前提下進行的,因為該行在‘豐水期’進行了充分的儲備”,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近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具體到上市銀行而言,由于各家銀行原本的撥備覆蓋就差異較大,且新規明確提出“一行一策”,因此,監管新政對于銀行的影響自然力度不一。
如上所述,國有大行的撥備覆蓋率高于此前的監管警戒線并不太多,甚至個別銀行還有所不及。不過,從上市銀行整體的情況來看,近三個季度撥備覆蓋率還是有所提升的,南京銀行(8.990, 0.09, 1.01%)的撥備覆蓋率最高,已經超過了450%。此外,對于撥備不達標,曾有國有大行管理層公開表示:一是為了真實提取撥備,二是通過適度釋放撥備資源,加大處置不良貸款,且“這種處理方式,也得到了監管部門理解”。
國泰君安(18.350, -0.10, -0.54%)研報認為,此番監管下調撥備,已原本貼近監管紅線的國有大行將受益最大,執行新規后其撥備壓力邊際減緩;其次是撥備原本就超級達標的南京銀行、寧波銀行(20.120, 0.19, 0.95%)和招商銀行(31.220, 0.38, 1.23%),監管要求下調后其撥備反補利潤空間更大;最后是一批中等程度撥備銀行,預計此類銀行大多維持原來撥備和不良確認計劃。因為一來沒能因此而額外釋放財務利潤,二來不良回表后反而讓新的撥備覆蓋率和不良貸款率指標惡化了,雖無監管壓力,但有股東壓力。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新增超額撥備相當于可隨時釋放核心一級資本1431億元,對應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約20個bps。此外,根據“可隨時多釋放利潤=新增超額撥備×(1-稅率)×(1-分紅率)”的公式計算,國有大行的該項指標可增加逾千億元。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