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有英國媒體報道稱,平安人壽或考慮出售其持有的兩棟倫敦地標物業。對此,記者第一時間向中國平安(66.520, -1.64, -2.41%)進行求證。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回應稱該消息不實。
萬達海航之后,平安人壽也將出售兩棟倫敦地標?
3月27日,有英國當地媒體報道稱,中國平安旗下平安人壽或考慮出售其持有的兩棟位于倫敦金融城核心地段的地標物業——勞合社大樓(Lloyds Building)和塔橋大樓(Tower Place)。
《國際金融報》記者第一時間向中國平安進行求證。中國平安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回應稱:“假消息。”
中國平安是第一個在倫敦金融城買樓的中國保險公司。2013年7月,中國平安以2.6億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勞合社總部大樓。當時,雙方簽訂了售后租回合約,租期持續到2031年,勞合社每5年會有一次終止租約的權利選擇。
買下勞合社大樓后,中國平安又在2015年同香港Gaw Capital合作,斥資3.27億英鎊買下了塔橋大樓(Tower Place)。塔橋大樓位于泰晤士河岸,緊鄰塔橋,風景視野絕佳。大樓分東西兩棟,由巨幅玻璃屋頂連接,目前租客主要是保險、咨詢公司等。
就在這則消息傳出前一周,在中國平安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首席投資官陳德賢曾提及上述2筆投資。他向記者透露:“中國平安的海外投資占比約為總資產的3.2%,按照QDII可以換匯投資到海外,包括倫敦的2個寫字樓及海外基金產品等。”
此前,陳德賢曾公開表示:目前,中國平安海外投資余額為1500億元,直接持股只占險資總投資資產約2%,其中港股占到海外投資的90%,其他類型的海外資產占比很小,主要是委托海外大型私募股權機構代管,“未來我們對海外投資維持一個非常謹慎的態度”。
年報顯示:2017年平安保險資金總投資收益率6%,凈投資收益率5.8%。上述投資收益率的實現,一是抓住債券市場調整機會,拉長資產久期,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匹配;二是適當加大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并有效把握權益市場機會,增配優質藍籌龍頭,獲得超額收益;三是通過“港股通”加大港股配置,充分把握港股價值洼地的投資機會。
那么,為什么會傳出“出售兩棟倫敦地標”的謠言?
自2016年底以來,監管層踩下急剎車,整頓非理性海外并購。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前后,商務部、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多個部門又再次重申對非理性海外并購的態度:要防范對外投資風險,遏制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五大領域的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
在此背景下,包括萬達、海航、復星、安邦等多家代表性機構均開始拋售海外資產。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萬達已清空在英國的地產項目,海航也正式啟動了海外地產出售計劃。
一份在市場上廣泛流傳的海航海外地產資產包銷售手冊顯示,海航已正式委托了中介出售其在倫敦金絲雀碼頭的兩棟地標大樓:路透大樓30 South Colonnade,以及相距不遠的瑞信大樓 17 Columbus Courtyard。
作為第一家在倫敦金融城買樓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另一方面,今年2月保監會的一封監管函似乎成了“佐證”。監管函指稱,近期,平安人壽境外投資業務違反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保監發〔2012〕93號)關于可投資國家或者地區的相關規定。
保監會要求,公司應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對違規內容進行整改,確保投資符合規定;公司應增強依法合規意識,嚴格遵守國家境外投資政策和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規定,合規審慎開展境外投資業務。
不過,《國際金融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保監會2月的這封監管函與平安人壽在倫敦的2筆投資沒有任何關系。”
另悉,中國銀行(3.980, 0.01, 0.25%)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近日表示,險資境外投資相關制度此前都有,對過去制度不完善之處也正在進一步修訂之中。根據現行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在完善后都將體現在制度中。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