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務違約風險事件頻發,不少基金公司面臨“踩雷”危機。有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信用債違約或成為常態。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當前業內公募基金通道化的現象仍部分存在,不少機構客戶會干預基金具體的投資決策,指定投資標的或者提出投資操作意見,這成為基金公司“踩雷”隱患之一,近期面臨“踩雷”危機的一家基金公司便是遭遇了上述情況。有鑒于此,一些固收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今年對信用債的配置都有所降低,并針對信用債的選擇進行嚴格的把控。而監管層去年起就開始規范委外定制基金,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應當謹慎勤勉,嚴禁公募基金通道化。
多方位嚴選信用債
天弘基金固收信用研究團隊負責人表示,債券違約有多重誘發因素,未來將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現象。而對于基金公司而言,通過專業化信用研究團隊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防范債券違約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
“做信用研究,第一嚴格入庫,第二動態跟蹤,第三風險預警,第四做價值洼地,最后是分散投資。”一位固收投資總監表示。
據悉,針對信用債,很多基金公司都建立起數據庫來進行篩查。“我們和一家銀行合作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數據庫,這家銀行可以提供比較詳細的企業資料,方便我們進行篩查。我們對信貸的入庫和審核都十分嚴格。”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介紹說。除了龐大的數據庫支撐,該公司保證所購債券不發生違約事件的另一個訣竅便是實地考察。根據其設立的標準篩選出來的企業,他們都會一一實地調研,了解企業的現金流量和資產負債。“必須拿到第一手資料,這樣才能確保不出事。”他說。
一家北京的公司則自主研發了一套債券系統,還包含了一個高位債券數據庫,做到了市場所有信用債的全覆蓋。一方面可以對全市場債券進行評估,另一方面還能夠動態跟蹤。存在較高的違約概率及估值風險的債券,都會由高危債券數據庫定制。
除此之外,“從組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我們早在2016年初就全面上提了整個組合的信用資質。個券由研究員來看,但組合的信用風險暴露肯定由基金經理來把握。”北京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表示。
“對于基金經理人而言,怕的不是‘踩雷’,而是怕‘踩雷’之后由于擔心組合凈值受損而不敢處理。一旦‘踩雷’,要敢于‘砍’倉。如果一只債占凈值比很高卻不果斷‘砍’倉,后果會更加嚴重。”華南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基金通道化現象仍然存在
記者了解到,雖然大多數基金公司都會通過人員的配備、數據庫的建立等方法來避免“踩雷”,但仍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情況。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