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 09:58 | 來源:未知 | 作者:王丹 上海報道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醫藥主題基金緣何逆勢走強,暫居“高位”的當下是否還值得追上?
去年的“喝酒”行情到了今年,則以著毫不認輸的姿態轉成了“吃藥”,當其他不少白馬股紛紛疲弱回落的時候,醫藥股不但扛住了劇烈波動,且走出了千里走單騎般的強勢上漲。
截至2018年5月16日,上證綜指年內下跌了4.16%,但醫藥生物板塊卻逆勢上漲超過12%,特別是二季度,板塊平均漲幅超過了7%。
反映到基金市場,也如預期中,醫藥主題基金業績搶眼,在數以千計的權益類產品中,帶有“醫療”、“醫藥”、“健康“等字樣的基金紛紛領漲,年內凈值漲幅超過20%的有十余只。
醫藥主題基金緣何逆勢走強,暫居“高位”的當下是否還值得追上?
三大因素提振醫藥板塊
“我站在醫藥的高崗上,向遠處望”,近日,富國中證醫藥主題指數基金經理蔡卡爾“唱”了這么一句歌詞。按照原版,下一句就應該是“那一片綠波,海茫茫”。而A股的投資者都知道,“綠波”要是放在股海里,那可不是什么好現象。不過,這也代表了一批基民目前惴惴不安,就怕高位站崗的“小心臟”。畢竟今年以來,“醫藥”車速快得讓人“猝不及防”,年內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漲幅處于所有行業榜首。
在蔡卡爾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她目前的態度是“不慌不忙”,她認為醫藥股業績的力量正在顯現,同時,具體看,目前醫藥龍頭的估值大多處于歷史中位數以上,與盈利相匹配并不算太貴,且部分股票有貴的道理。
“目前估值較高的一批都是創新藥概念股。這些股票如果從PE角度分析,動輒六七十倍,容易讓人覺得已遠脫離合理估值區間。但如果考慮這些企業在研產品的pipeline價值,其實股價仍有一定的支撐,下行風險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大”,她說。
廣發醫療保健基金經理邱璟旻仍然直言“醫藥板塊長期來看有望持續創造超額收益,可能是未來2到3年的戰略性資產,正在迎來新周期的開啟”,他指出三大利好推動因素,包括行業從增速下滑到增長復蘇,出現大反轉;政策導向改善,整個行業正本清源,向好的方向發展;消費升級趨勢明顯,相關醫藥服務類公司機遇大。總結起來,就是政策、業績和估值的改善。
最新披露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醫藥股收入和凈利潤增速雙雙達到近年最高點,收入增速26.3%,凈利潤增速29.6%,且這耀眼業績背后支撐的可不是少數幾只個股,事實上,醫藥板塊每個細分子領域都表現不俗。
2017年,滬深300指數(3883.730,-9.11,-0.23%)(3883.7298,-9.11,-0.23%)整體上漲了21.78%,而申萬醫藥一級行業指數僅上漲了3.56%,落后于市場整體表現。此時說估值修復也不為過。
資金推動疊加效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今年的這波“吃藥”行情,很多私募基金踏空,他們要么是尚未從白酒、家電等藍籌白馬股中轉身,要么就是迅速調頭追向了通信軟件等科技股。
5月16日,上海的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坦言,沒有參與醫藥股有些遺憾。他說,起初是沒有看懂為什么上漲。因為去年的白馬股行情中,不少龍頭醫藥股已經有不錯表現,在他看來估值已不低。當他在今年3月中旬突然注意到醫藥股格外強勢時,還曾一度認為是資金短期的避險需求。“提老齡化,業績好,但這些都不是突然出現的上漲理由”,他說。
還有私募人士認為,這波醫藥股行情與資金的推動分不開,一季度持續流入的資金,促進了醫藥板塊強者恒強,而公募、社保基金、保險等大型機構正是背后的“中堅力量”。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確有對醫藥板塊大幅加倉。截至一季度末,所有主動型權益基金十大重倉股中,醫藥股的持倉比例較2017年四季度上升了2.32%,至11.99%,增幅排名行業第一;持倉比重為8.99%,也較去年四季度上升1.89%,排名行業第三。
另一方面,存量基金出現凈申購。同花順(48.060,0.16,0.33%)iF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近三成醫藥主題基金凈申購,如安信消費醫藥股票基金,短短3個月時間內新增基金份額5.14億份,此外,中歐醫療健康混合A份額、易方達醫療保健行業混合、中海醫療保健一季度份額增加3.82億份、1.45億份、1.11億份。
然而,“創新藥的泡沫”會不會有破滅的瞬間,又或者這種暫時看不見業績的估值溢價會不會像之前創業板“講故事”那般傷人太深,這些都是潛在的擔憂。
5月16日,華南一位權益投資總監指出,資金未來擠出效應是否會對醫藥股走勢造成影響,從而對醫藥基金業績產生影響,也需要逐步觀察。
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申萬一級行業醫藥生物板塊有285只A股,流通總股本1553.77億股,流通總市值約3.1萬億元。而到了5月中旬的當下,流通總市值已增加到3.3萬億元,增加了2000億元。今年二季度以來,申萬一級行業中,醫藥生物行業總成交金額1.18萬億元,僅次于隊伍更為龐大的計算機和電子行業。
“醫藥主題基金的配置更為專注和集中,大量新增資金的涌入又促使這些基金增加了持倉;其他權益類基金也多有加大對醫藥生物行業的配置比例,這些都使得這一板塊走勢強者恒強。”5月16日,一位“公奔私”的私募人士表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