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白酒出海的代表之一,瀘州老窖(000568.SZ)又邁出了國際化征途實質性的一步。當地時間9月15日,瀘州老窖北美辦事處在洛杉磯揭牌,成為北美地區國際化布局的首個根據地。
瀘州老窖對于“出海”有著一種執念,在營收達到最高峰115億元的2012年,正式啟動國際化戰略,并立下海外業務5年內創10億元營收的目標,不過至今尚未能突破億元大關,也難復昔日白酒“探花”之風采。
時隔6年,瀘州老窖在重返中國白酒“百億俱樂部”之后,再次加速國際化布局。時間上的巧合,進一步折射出了瀘州老窖欲“重回三甲”的目標與野心。
在國內高端白酒市場競爭格局固化的態勢之下,國際市場無疑是酒企業績新增長點的最好選擇之一,也是瀘州老窖追趕“茅五洋”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如何真正突破中國白酒出海的重重壁壘,仍需瀘州老窖上下求索。
對于國際化是否會帶來財務負擔、未來規劃以及投入預算等相關問題,時代周報記者聯系瀘州老窖方面采訪,瀘州老窖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公司管理層近期奔波于國內外,時間十分不固定,無法進行回復。
執意出海
“我們期待將北美市場打造成為瀘州老窖國際化的樣板市場。”在揭牌儀式上,瀘州老窖常務副總經理、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波表示,基于北美的世界經濟文化重鎮、世界烈酒的主要市場和消費潮流導向等優勢,瀘州老窖在此建立國際化的首個根據地。
事實上,這并不是瀘州老窖首次布局國際化,早在2012年,瀘州老窖仍是白酒前三時,便正式啟動全球化戰略。那年9月26日,瀘州老窖集團聯合中遠(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在這家合資公司中,瀘州老窖出資854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746萬),占出資總額的70%,占股55%,而其他三大股東分別占股15%。
不難看出,上述其他三大股東皆有雄厚的國際市場背景。事實上,這也是瀘州老窖出海的關鍵所在。原瀘州老窖董事局主席謝明表示,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及戰略布局,公司每年的海外銷售僅幾千萬元,香港公司的成立有望促進集團內部資源的進一步整合。
根據瀘州老窖的規劃,將利用合資公司股東在全球范圍內已形成的品牌優勢、營銷網絡和國際影響力,并通過香港作為面向世界的窗口平臺,實施瀘州老窖品牌國際化深耕。
彼時,瀘州老窖還立下了海外業務的目標。謝明表示:“未來的3到5年,瀘州老窖的海外收入突破10億。”
不過,6年過去,其每年海外收入均未能突破“億元大關”,瀘州老窖也在白酒行業寒冬中跌出前三,原本為業界津津樂道的“茅五瀘”變成了“茅五洋”,瀘州老窖位列第四,風光不再。
“借道”雞尾酒
事實上,中國白酒出海并不容易,面臨著重重壁壘。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白酒出口額5.7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7.27億美元。中國白酒產量占世界烈性酒產量的38%,但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不足1%。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認為,白酒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如何適應國外的相關政策;二是如何將白酒的分類標準化體系向外國人說清楚;三是中國的白酒產品如何適應國外的消費方式。
與此同時,中國白酒出海過程中,亦與白酒行業發展息息相關,在2012年底遭遇行業寒冬之后的幾年,中國白酒企業國際化的腳步明顯放緩,而隨著行業回暖,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白酒一線品牌動作頻頻,尤其是2017年以來,瀘州老窖頻頻布局國際化。
在白酒國際化的布局中,瀘州老窖也在探索新的模式。2017年3月,王洪波表示,瀘州老窖在探索一條借力“雞尾酒”的白酒國際化道路。3個月后,控股子公司瀘州老窖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與其他投資方共同投資設立瀘州老窖百調酒業有限公司,其中電子商務公司以現金方式出資350萬元,持股35%,為控股股東。該公司主要負責預調酒的研發、生產、銷售,并于8月在香港首發百調雞尾酒。
瀘州老窖依舊按照合資的方式布局國際市場。2017年9月13日,瀘州老窖發布公告稱,下屬全資子公司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以下簡稱“瀘州老窖銷售公司”)擬與瀘州久泰酒類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久泰銷售公司”)在美國共同投資設立明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江公司”),公司設立的目的是,從事新型中式白酒的開發、銷售等業務,將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推動公司國際化戰略加快發展。
公告顯示,明江公司注冊資本600萬美元,其中瀘州老窖銷售公司以現金方式出資324萬美元,占總股本的54%,為其控股股東;久泰銷售公司出資276萬美元,占總股本的46%。
王洪波在瀘州老窖北美辦事處揭牌儀式上表示,目前瀘州老窖已在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銷網絡。王洪波再次強調了明江公司的布局,“我們還由外籍團隊組建明江公司,聚焦開拓外籍消費者市場,全新設計的新型白酒已在歐美國家試點銷售。”
白酒行業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瀘州老窖國際化戰略是中國白酒國際化的先鋒,有很強的帶領作用,北美辦事處等海外機構的設立,對于中國白酒“走出去”戰略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財務承壓
頻頻布局國際市場, 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瀘州老窖的財務帶來一定的壓力。其中,設立瀘州老窖國際發展(香港)有限公司、瀘州老窖百調酒業有限公司、明江公司,瀘州老窖以現金的方式共出資3300多萬元。
瀘州老窖借力“雞尾酒”的白酒國際化道路,也意味著在研發投入新產品方面需要更多的費用。財報顯示,2017年研發投入為8481萬元,同比增長15.6%;2018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1247萬元,同比增長15.7%。
與此同時,當前中國白酒出海處于初級階段,想要破除市場壁壘,需先從文化品牌方面著手,這也是茅臺、五糧液(65.240, -1.18, -1.78%)、汾酒等大多酒企“出海”的必經之路。
2017年以來,瀘州老窖頻頻“現身”金磚國家領導會晤、“一帶一路”高峰論壇、G20首腦峰會、夏季達沃斯論壇、中歐論壇等重大場合;在今年世界杯期間,瀘州老窖在莫斯科舉辦“讓世界品味這一杯”歡迎晚宴……在一系列品牌文化的宣傳之下,瀘州老窖的銷售費用也在激增。
財報顯示,2017年瀘州老窖銷售費用為24.12億元,同比增長54.68%;2018年上半年公司銷售費用共計11.9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2億元,同比增加38.55%,其中廣告宣傳費及市場拓展費用8.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5億元,同比增加49.55%。銷售費用的增加主要是廣告宣傳費增加所致。
在業績方面,瀘州老窖海外業務雖然仍然無法達到此前定下的10億目標,不過也呈現逐步增長趨勢。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海外收入約為3515.70萬元,同比增長48.36%;2018年上半年海外收入6617.2萬元,同比增長88.22%。
由此看來,瀘州老窖海外業務板塊體量依然很小,占總收入比例很小,2018年上半年占比僅為1%。在海外業績增長的同時,其營業成本也在增加,2017年上半年同比增長69.15%,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1.96%。
瀘州老窖并沒有公布近年來在國際化布局的具體投入情況,此前年報中也沒有具體列出海外營收情況。
對于是否會帶來財務負擔事宜,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考慮到瀘州老窖的體量以及品牌傳播帶來的價值,影響微乎其微。國際化的一部分作用就是反哺國內市場,提升品牌的國內影響力。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不能以短期的投入費用來評估是否會帶來財務壓力,從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國際化具有前瞻性,也是其“重回三甲”的重要支撐之一,匹配瀘州老窖的調性和產業端,以及消費端的需求。
“現在是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好時機,但在時間和目標上,不應對白酒國際化有過高期望。目前歐美消費者對中國的白酒文化還不甚了解,白酒國際化不會是一個吹糠見米、立竿見影的過程。”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表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