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險業,騙保行為時有發生,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騙保將無以遁形。在10月13日的一次金融科技峰會上,央財國際研究院副院長闕小耕表示,區塊鏈技術可切入保險各環節,并有效實現反欺詐。
闕小耕在中央財經大學與零壹財經聯合舉辦的"中國金融科技創想峰會暨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發布會"上表達了上述觀點。他介紹,車險每年大概六七千億元的市場,保險的欺詐至少占六七個點,其中有大量的保險欺詐行為。而區塊鏈技術在整個保險的環節里都可以得到應用,可切入保險的產品開發、定價/承保、收付款、理賠、風險資本和投資等各個環節,有效防范保險欺詐行為的發生。
在這次峰會上,原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首先對金融科技進行分析,并稱國內金融科技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之為Fintech1.0,就是科技技術推動金融服務數字化;第二個階段被稱為Fintech2.0,就是數字金融走向普惠化; 第三個階段稱為Fintech3.0,就是金融科技形成。而對于保險業,目前仍處于Fintech2.0時代。
不過,在這個階段,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闕小耕在峰會上詳細描述了區塊鏈技術切入保險各個環節從而達到反欺詐作用的過程。
首先在產品開發環節可引入智能合約的開發,在定價承保階段利用區塊鏈技術可有效解決車險數據的不透明問題;付款收款環節,支付特別是跨境行為可用區塊鏈支付的方式來進行付款;進入理賠階段時,利用之前已有的數據加之智能合約的作用,通過互聯網傳感器的方式,去更好解決理賠中的一些問題。
此外,保單和后臺方面,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存儲記錄賬戶信息,形成統一的不可更改的數據身份,若激活客戶購買各類保險產品的信息,也將有助于預防欺詐和重復投保現象。
據了解,針對頻發的騙保現象,此前監管機構也發布了一系列監管制度。2016年為推動保險業運用信息技術防范保險欺詐風險,提高車險反欺詐信息數據的規范性、準確性和完備性,原保監會制定了車險反欺詐數據規范,包括《車險反欺詐數據元》和《車險反欺詐代碼集》。2018年2月,原保監會印發《反保險欺詐指引》,進一步明確了各機構的主體責任和崗位職責以及反欺詐技術標準。
在科技推動保險業發展方面,中央財大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針對科技在保險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總結,認為分為四方面:一是傳統的保險業通過外包或平臺間的合作,自主研發,建立了線上的營銷渠道。二是互聯網巨頭如BAT等憑借自身的客戶優勢,建立了大金融平臺和綜合金融的服務體系,從而會左右合作公司的行為;三是新興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創造了一些新興的保險需求,例如利用碎片化思維開發的運費險、保價險等。四是線上的銷售,例如一些比價網的產生會將保險業的信息都集中在平臺上,從而也創造了新的中間市場。
不過,科技金融在推動金融不斷升級的同時,隱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在金融科技安全不同于傳統的安全問題,要強調自主可控。此外業內人士昆侖健康保險相關負責人在峰會上也表示了擔憂,不管人工智能還是金融科技都進行了一波非常火熱的發展,一級的并購數也呈現出高峰式的階段。從投資角度來講,現在整個行業在發展過熱的情況下,是否帶來泡沫,以及如何識別這個泡沫來進行更好的投資。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