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資產市場的發展,當下的區塊鏈行業最讓人感興趣的已經不是投資的價值,而是這項技術對實體經濟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區塊鏈+”。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區塊鏈行業活躍者,從一年前的各種C端的投資者變成了B端的政商人士的原因。
“互聯網+”的余熱,是否延續到“區塊鏈+”中?
毫不夸張地說,區塊鏈能否賦能實體經濟,是這項技術能否為自己正名、并在主流科技領域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條件,如果能,區塊鏈的定位就會上升到和互聯網一個高度的層次,從而獲得海量的投資資金;如果不能,則會變成像VR和AR一樣的小眾玩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只能活在游戲廳和實驗室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在很多人看來,區塊鏈是一項堪比互聯網本身的突破性技術,因此,它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也被人們以“互聯網+”為模板,稱為“區塊鏈+”,所以接下來的關鍵在于:“區塊鏈+”能否復制“互聯網+”的輝煌?它現在又發展到了哪一步?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就以“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作為前車之鑒,來初步判定“區塊鏈+”當下所處的階段,以及其未來的發力方向。
“互聯網+”中的技術側:漫長的醞釀期
很多朋友可能已經有所察覺,關于“互聯網+”,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雖然互聯網技術早在20年前就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但直到2015年前后,“互聯網+”才成為被政府所大力推動的國家戰略,而眾多的企業也開始趨之若鶩地相應政策號召。這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此之前的十幾年時間里,為什么沒有人去主動地想“互聯網+”這件事?這么具備顛覆性的技術,怎么就沒有盡早地和實體經濟結合?
答案很簡單,正如一個人成年畢業之后才能參加正式工作一樣,互聯網技術也需要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當技術足夠成熟、覆蓋人數足夠多時,才能與實體經濟產生交集。而早期的互聯網,并不具備這一條件。
在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互聯網+火車訂票”。眾所周知,中國春運買票的需求一直都非常強烈,在過去的20年間,跟春運火車票相關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災難系列大片了。但為什么“互聯網搶票”的功能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開發出來?原因非常簡單:互聯網和計算機當時所處的發展階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不足以滿足春運返鄉者龐大的購票需求。
記憶力好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大約十年之前,鐵道部為了緩解乘客排隊買票之苦,曾經試圖普及網上購票,結果讓他們未曾想到的是:春運的主力軍——也就是不會上網的農民工,由于很多人從來就沒接觸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因此在面對這種新型的購票模式時,根本手足無措,而幸運地掌握了上網技能的人,又經常會被訂票高峰期時鐵道部網站的卡頓與崩潰折騰得痛不欲生。也就是說,由于種種底層設施和技術的限制,“互聯網+火車訂票”的體驗其實是非常糟糕的,因此這兩者的組合,在當時也并未被認為是一個值得大加宣傳的案例。直到后來,互聯網知識有所普及、智能手機等硬件也被大規模應用、外加包括云計算平臺在內的互聯網技術出現,使得網上訂票的體驗明顯提升之后,“互聯網+火車訂票”才逐漸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場景。
所以說,“互聯網+實體經濟”的組合,直到近年來才被用來滿足人們的需求,是有其獨特原因存在的。因為這項技術及其產品的推廣,不僅僅要依賴軟件的開發,更取決于互聯網知識的普及教育(諸如中小學的微機課)、以及相關硬件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智能手機和光纖網絡的大規模替代),直到上面這些底層基礎工作基本完成之后,社會上的大部分人能夠順利地使用互聯網工具,“互聯網+實體經濟”的組合才有可能成批出現,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技術在出現了將近20年后,才被用來與實體經濟結合,從而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紛繁復雜的實體經濟側:宏觀經濟與行業形勢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實體經濟”的組合,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互聯網技術要過硬、基礎設施要完備、體驗要足夠好,否則自身條件不行的話,一切免談,正如一個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很難去企業入職一樣。但是,即便是一個學歷高、能力強的人才,也未必適合所有類型的工作,比如說去煤礦或工地搬磚扛水泥。
互聯網也是如此,雖然它的顛覆性已經在全社會達成了共識,但是在什么樣的場景中能夠應用到互聯網技術,以及具體有多大前景,能用到什么程度,在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人知道。正如我們剛剛舉的例子:“找場景”這件事,就跟報志愿和找工作一樣,表面上看著簡單,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行業研究問題——高考生必須了解,在四年之后,哪個專業會而更有前景;而產品經理也需要知道,在一個產品的研發周期之后,哪種產品會更有市場。個中答案,即便是頂尖券商的行業研究員,恐怕也難以給出明確的回答,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個“互聯網+”的應用場景,都會是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由此自然而然地也就會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宏觀層面的經濟格局;二是微觀層面的行業形勢。
先來看宏觀經濟對于“互聯網+”的影響。在這方面,“馬斯洛需求理論”和“口紅效應”相信大家都已經爛熟于心,宏觀經濟與民眾生活水平的變化,對于“互聯網+實體經濟”相關產品的走向與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左右作用。在這其中,中國在線旅游行業的市場規模變化,堪稱一個絕佳的案例,請看下圖:
2003-2017中國“互聯網+旅游”市場規模走勢圖,由于2008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影響,當年市場規模增速大跌,遠低于早先預期
如您所見,在2001年進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經濟出現了快速增長,受基數較小以及消費升級的影響,人們的旅游需求快速增加。然而,隨著2008年民眾的就業和收入水平大受影響,中國在線旅游訂單規模增速從2007年的65%,當年暴跌至堪稱行業新低的16%,雖然隨著“四萬億計劃”的出臺,這一增速一度反彈至60%以上,但隨即又因為大規模基建計劃的終結,再度回落至當下35%左右的位置。
也就是說,“互聯網+旅游”的行業走勢,與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其他行業亦然。不夸張地講,在過去十多年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其估值的膨脹與地位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功勞是來自于國內龐大市場的拉動。如果沒有包括以“黃金十年”為代表的中國經濟繁榮、以及用戶群體消費水平的改善,就沒有包括攜程等在線旅游企業在內、諸多中國互聯網巨頭的黃金時代,更沒有作為這些企業主營業務的“互聯網+”場景。
如果說宏觀經濟對于“互聯網+”的走向與影響,主要是表現在“窮則涪陵榨菜,達則出國海淘”這種簡單粗暴的水平上,那么具體垂直細分行業的變化形勢則要相對更為復雜。舉個例子,互聯網社群。
相信很多上網較早的朋友還記得,在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曾出現過一個存在感頗高的口號,大意是互聯網可以連接所有人,讓大家平等地在互聯網上共同交流,在當時互聯網用戶主要為一些比較前沿的學生和都市上班族的情況下,由于大家的觀念比較接近,交流起來阻力并不大。因此“連接所有人”的目標一度似乎觸手可及。但是隨著互聯網用戶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展到了主流社會的絕大部分人,人們很快發現,正如在現實中你不能和所有人交互觀點一樣,在互聯網上,其實你沒必要、也沒辦法和形形色色的人進行順暢交流,因為大家彼此之間的觀念差異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互聯網早期那個“連接所有人”的理想化烏托邦早已成為明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用于滿足個性化長尾需求的網絡社群:比如說微博滿足了碎片化信息關注者的需求、雪球滿足了股票投資者的需求、虎撲滿足了體育愛好者的需求;而豆瓣則滿足了書籍和影視愛好者的需求……這些功能相對重疊、但受眾群體迥異的社區應用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一個現實:那就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觀念不同的人其實沒必要非摻到一起去交流,各回各家就OK了。
但是,即便如此,總有些不安分的人,會跑到其他的社群里去偷窺騷擾,甚至將其他人的聊天記錄進行截圖并示眾批斗,怎么辦?這樣一來,人們對互聯網社群的“私密需求”由此誕生。所以,在市場上已經有包括QQ群和QQ空間等產品的情況下,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這種相對私密性更強的產品,仍然能夠在看似已成紅海的“互聯網+社交”賽道上,占下很大一塊市場份額。這就是具體細分行業的變化,給相關的“互聯網+”應用帶來機遇的一個典型案例。
圖:時勢造英雄,telegram這類軟件的流行,是人們開始注重隱私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互聯網+”到“區塊鏈+”:尋找交叉點
根據上面互聯網的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實體經濟”的組合,與其說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規劃,不如說是自下而上的自然發展結果,時機到了,自然瓜熟蒂落;時機沒到,喊破嗓子也是白搭。而這個時機,則取決于互聯網技術與實體經濟各行業這兩條線之間能否產生交點。2007年的“互聯網+火車票”和“互聯網+私密聊天”都處于未產生交點的狀態,只有等到十年之后,互聯網技術成熟了,同時社會的發展階段也到了一定的階段,這兩條線產生了交集,相關的應用才出現了爆發的契機。
具體到區塊鏈的問題上來。根據“互聯網+”的經驗可以看出:現在不少機構所倡導的“區塊鏈+”,也就是讓區塊鏈服務于實體經濟,雖然出發點值得肯定,但這個口號提出的似乎還是過早了。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現在的區塊鏈相當于90年代的中心化互聯網,這個類比的背后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在夸贊區塊鏈的發展階段相當于是90年代的互聯網行業,群雄紛爭,前途無量。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區塊鏈網絡的性能也和90年代的互聯網相差不多,難以支撐起能夠用于實際場景的應用。
從這點來看,區塊鏈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其實非常類似于小學生和職場之間的關系,雖然這兩者未來總有一天會產生交集,但就現在來說,暫時還沒有這個可能性。如果你非要讓專業能力和為人處世都不成熟的小學生去坐辦公室,估計就會像今天人們在比特幣和以太坊公鏈上搭建Dapp一樣,得出其“干啥啥不行,不堪大用”的結論。由此一來,與其趕鴨子上架,不如順其自然,先讓這個小學生把文化課修好,等到高考結束或是大學畢業的時候,再去琢磨選專業和挑工作也不遲。畢竟你現在規劃也是白規劃,因為當下的剛剛起步的“區塊鏈+”,它實際上和小學生一樣,面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今后的技術水平發展到什么程度不確定,二是未來的實體經濟變成什么樣不確定。
首先來看區塊鏈技術。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區塊鏈,它們的技術發展進度是存在著很大變數的,要知道互聯網在發展的早期,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連接所有人”,誰也沒想到今后它會衍生出包括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VR/AR在內的一系列新花樣。
區塊鏈也是一樣,它在以1.0狀態的數字貨幣形式存在的時候,沒人想到這東西居然還能跟90年代提出的智能合約聯系到一起,從而搞出一個區塊鏈2.0,那未來它會不會再次突破人們的想象力限制,跟包括霧計算(分布式存儲)在內的其他技術、甚至是一些新型的硬件結合在一起,從而搞出一個讓人更為眼前一亮的3.0甚至是4.0呢?這都是很難預測的。畢竟,高體驗的產品往往并不是某個垂直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多個前沿科技領域的共同協作,正如智能手機的爆發得益于“頂級操作系統+高效能芯片+電容觸摸屏+長續航電池”的同步發展、在線直播應用得益于“4G網絡+AI美顏+高分辨率攝像頭”的組合、共享單車則是得益于“NB-IoT(窄帶物聯網)+數字密碼鎖+超薄光伏板”的協作一樣。
再來看實體經濟一側。對于“互聯網+”和“區塊鏈+”來說,技術側進展的撲朔迷離,實際上帶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你不知道該去預測未來哪一個時間點的宏觀經濟格局和細分行業形勢。舉個例子:目前物聯網是科技企業重點關注的一個細分領域,而5G網絡的應用,又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由于前段時間很多的網絡運營商宣稱將在2020年左右大規模實現5G網絡的覆蓋,所以,包括智能家居、智能醫療、車聯網在內的眾多物聯網團隊,都開始按照這個時間表,開始預測2020年時自己所處的細分行業會是什么樣,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OK,先不說這些項目方預測得準不準(事實證明成功率很低),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是——誰知道5G網絡能不能在2020年落地?如果因故延遲到了2025年怎么辦?實體經濟一側的格局是不是又要發生巨變,而你的經濟預測和提前布局也就此失去了意義?要知道,這可還是比較成熟、且有具體發展時間表的技術,換成是區塊鏈,未來的技術發展基本無法預測,你又要如何判斷未來實體經濟一側的變化?畢竟,經濟的發展不會看你區塊鏈行業的臉色的,人家的首要目標是解決就業。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目前的行業形勢下,將過多的資源投入到區塊鏈的商業落地上,就跟讓小學生混職場、在90年代互聯網上找應用一樣,不是一件能夠產生很大經濟回饋的事情。盡管它的逼格要高于幣圈的一些八卦扯皮,比如能夠為后來者積累下寶貴的經驗,但目前這個行業最需要資源的賽道,仍然是包括分層、分片、側鏈、跨鏈、智能合約、分布式存儲在內諸多技術的研發環節,從而提高區塊鏈的性能和確定性。
從這點來看,“區塊鏈+”是不幸的,因為當下社會各界對區塊鏈應用落地的一腔熱情,很可能會以碰壁告終,好在幸運的是,雖然當下的區塊鏈性能與20多年前的中心化互聯網有的一拼,但區塊鏈技術能夠達到像互聯網技術一樣可以商用的水平,所用的時間其實要遠遠短于20年,因為大部分的硬件和相關知識都是現成的,而無需像90年代中期一樣從零開始。在這樣的情況下,“區塊鏈+”的探索者們所要面臨的未來之路,其實要遠優于“互聯網+”的先輩們。在這個系列文章的下一篇推送中,筆者將會介紹兩個結果迥異的“互聯網+”案例,來為“區塊鏈+”提供參考。屆時我們將會看到,在兩個看似森嚴壁壘的行業面前,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行業究竟畫出了怎樣的不同軌跡,最終走向了截然相反的發展命運。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