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03:11 | 來源:未知 | 作者:汪友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自2017年12月拿下公募基金牌照后,中泰資管于日前發布消息稱,將于11月發行旗下首只公募基金產品
自2017年12月拿下公募基金牌照后,中泰資管于日前發布消息稱,將于11月發行旗下首只公募基金產品。在金融行業整體去通道、去杠桿的背景下,券商資管由“通道業務”轉移到“主動管理”已成共識,其中的一大趨勢便是大力發展公募產品。但從目前數據看,券商系公募業務整體發展緩慢,同時,業績分化懸殊。不過,在市場和基金發行的“雙重冰點”下,券商系公募也在尋找“突破點”,正如中泰資管的觀點:“這個冬天不一樣,播下的種子會破冰而出。”
繼2013年東證資管拿到第一張公募牌照,拉開券商系公募業務的大幕后,目前已有13家證券公司或其資管子公司獲準開展公募業務。據數據顯示,最早獲得公募牌照的東證資管目前管理34只基金,資產合計逾900億元,遙遙領先于所有對手。中銀國際證券、財通資管的基金規模則分別為578.96億、219.77億元,排名第二、第三。另一方面,浙商資管、渤海匯金證券資管以及國都證券的基金規模都還沒有超過10億元。從這份榜單也可以看出,各家的規模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券商系公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分化明顯。此外,剔除2017年剛拿下公募牌照的中泰資管,北京高華證券自2015年獲得牌照后,還一直未發行公募產品。
目前,13家具備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券商,也各有各的發展戰略。同樣是規模排名靠前的券商資管,中銀國際證券突出的是固定收益產品和背靠銀行的渠道優勢;而東證資管憑借的是偏股型產品的業績和價值投資品牌。此次,首發公募產品的中泰資管則更傾向于走“專而美”的精品店路線。
值得一提的是,近階段市場陷入深幅調整,券商資管發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時也更為謹慎。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初,A股市場行情較好,賺錢效應一路傳導,股票和基金投資者熱情都比較高。不過,隨著市場一路下探,權益類基金的發行也開始不斷降溫。市場底部區域與基金發行‘冰點’雙至。”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300余只偏股混基發行,約10只新基金募集失敗。同時,從發行份額看,這類基金發行規模遍較低,僅有約60余只產品規模在5億元以上。
此次,中泰資管首發的產品便是一只偏股型混合基金。為何在這個時點發行偏股型混合基金,或許從公司官方介紹中的“這個冬天不一樣,播下的種子會破冰而出”可窺見中泰資管對市場的看法。
此外,需指出的是,與市場整體水平相比,券商資管公募業務的整體發展速度仍然偏慢。
據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在上述13家公司中,僅11家的產品有數據可查。這11家按照券商和資管子公司分為兩類,而除了東證資管、中銀國際證券和財通資管3家的公募產品數量相對較多,分別有34只、15只和11只,其余8家的公募基金數量都較少。從整體數據看,相比于整個公募基金行業12.7萬億元的規模,券商系公募業務的規模只是九牛一毛。
業內人士表示,持牌券商系公募的發展緩慢與其歷史背景和自身劣勢(如銷售渠道等方面)不無關系。除通道業務外,目前券商資管仍以固定收益為主要配置資產,以絕對收益為目標,比較適合機構大資金的投資需要。
該業內人士還表示,券商系資管公募業務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至少三五年的業績證明,以及時間沉淀出的品牌效應。即使是“牛熊不悲,一騎絕塵”的龍頭品牌“東方紅”也經歷了約10年的打磨,才形成如今的口碑,其他中小券商如果沒有那么多積累,很難脫穎而出。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