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10:52 | 來源:未知 | 作者:孟靚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又到對沖基金大佬向美國證監會提交持倉報告的截點。
又到對沖基金大佬向美國證監會提交持倉報告的截點。昨日,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向SEC提交2018年三季度持倉報告。據周三提交的文件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已賣出所持有的最后一批沃爾瑪股份,結束了雙方20年前建立起來的關系。
20年合作關系一朝清零
從最新披露的持倉情況看,巴菲特三季度末已清倉沃爾瑪,結束了20多年建立的關系;同時增持蘋果、美國銀行、高盛以及通用汽車,并建倉摩根大通和甲骨文。
據伯克希爾提交的13F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同時還增持蘋果52.3萬股,總持股增至近2.53億股,并增持美國銀行近2億股,總持股增至8.77億股;伯克希爾新建倉摩根大通近3567萬股、甲骨文近4141萬股、PNC金融服務集團近609萬股,以及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Companies近355萬股。
作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巴菲特與沃爾瑪之間的關系有著悠久的歷史,沃爾瑪1998年首次進入巴菲特的持倉組合。伯克希爾只是少量持股,規模不足1000萬股,2005年大舉增持至2000萬股,此后9年一路加倉,可謂雙方的蜜月期,至2014年三季度末達到6770萬股,當時持倉市值一度超過50億美元,甚至成為伯克希爾的五大持股之一。
然而,從2015年二季末開始,伯克希爾開始逐漸減倉沃爾瑪,至2016年底已經減掉了九成的倉位。2016年下半年減倉力度最大,伯克希爾持倉市值從當年夏天的30億美元暴降至年底的不足1億美元。今年6月底,伯克希爾持股量為140萬股,價值約1.4億美元,時至三季末則徹底清倉了。
此次巴菲特持倉結構的重大變化,市場解讀亞馬遜的快發展促使伯克希爾削減了所持沃爾瑪的股份。只要亞馬遜還在增長,巴菲特認為,傳統零售商們就很難過。
沃爾瑪電商業務起大早趕晚集
令人驚奇的是,沃爾瑪官網walmart.com早在2000年已開始運營線上銷售,比亞馬遜成立時間晚6年,比中國淘寶早三年。可惜,歷經各國站點不互通、搜索錯誤、無法送貨等蔓延多年的bug后,2016年,沃爾瑪CEO董明倫才發言,“未來,沃爾瑪會更像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與此同時,沃爾碼官網平臺只有約1000個第三方賣家;而亞馬遜賣家超過600萬。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1994年的亞馬遜直到2015年才實現第一次季度盈利,不是亞馬遜沒有盈利的能力,它不選擇主動盈利,而是把賺來的錢全部用來擴張業務。亞馬遜成立20多年來,業務結構經歷了幾次重大變化,從一家網上書店逐步發展成了人工智能技術見長的高科技企業。
亞馬遜起家于網上書店,1994年至1997年,亞馬遜成為地址上最大的書店;1997年起,亞馬遜不再滿足于網上書店業務,至2001年成為最大的綜合網絡零售商。從2001年起,亞馬遜把用戶服務做到極致,2001年開始大規模推廣第三方開放平臺(marketplace),2005年推出Prime服務,2006年推出云計算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AWS),2007年開始向第三方賣家提供外包物流服務,同年 10月 19日亞馬遜對用戶發布了Amazon Kindle.2016年開始發力人工智能,創始人貝佐斯并追逐馬斯克進軍太空領域。目前亞馬遜利潤最高、增長最快的業務,即是曾多年來持續虧損的云計算服務。
在2016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年會上,巴菲特在談到亞馬遜時說:“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已經擾亂了很多人,而且會擾亂更多人。”他還說,許多公司“還沒有意識到他們要么需要參與,要么需要反擊。”
亞馬遜今天發布了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亞馬遜第三季度凈利潤為28.8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凈利潤2.56億美元相比增長10.3倍;凈銷售額為565.7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37.44億美元相比增長29%。亞馬遜繼續保持盈利勢頭,連續第四個季度超過10億美元。
從線上到線下,亞馬遜在零售領域迅猛擴張。沃爾瑪自然不甘心市場份額被吞噬,于是起身反擊,除了加強原有線下之外,還將業務范圍向線上拓展,并且入股中國京東。這種策略起效了,沃爾瑪在美國市場的可比銷售額一度出現連續八個季度增長。沃爾瑪在線上業務方面追趕亞馬遜之際,伯克希爾賣出了全部沃爾瑪股份。
以2015年二季末巴菲特減倉沃爾瑪算起,三年以來,亞馬遜股價翻了近三倍,而沃爾瑪只有55.13%的漲幅。截至11月14日,沃爾瑪股價今年以來上漲4.68%,而亞馬遜股價則大漲36.73%。
盡管沃爾瑪不再是巴菲特的愛股,然而其股價并非一路下挫,相反,其價格從2016年巴菲特大規模減倉時的70美元一路震蕩上揚,今年超過了100美元,昨日收盤報101.53美元。或許沃爾瑪在電商領域的努力受到投資人認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