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 09:49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這份《辦法》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東風。《辦法》公布之際,便是萬眾矚目的首批或者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生的倒計時。
恕我直言!銀行理財子公司缺指數增強基金經理原創: 一起取暖 曉資管 今天
12月2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銀保監”)負責宣傳工作的小伙伴加了個班,為的是把正式版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公布于世。
至此,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如何開展業務的游戲規則得以明確。反正,接下來無論首單花落誰家,批準它籌建的都是銀保監。兩者是嚴肅的監管和被監管的關系,也是友好的扶持和被扶持關系。
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這份《辦法》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東風。《辦法》公布之際,便是萬眾矚目的首批或者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生的倒計時。一旦獲批,接下來從工商部門拿到金融許可證、開業只是流程問題。
牌照優勢
眼下,外界的預期是這樣滴:
在可預見的將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一躍成為資產管理行業的超級公司。一方面它的親爸爸商業銀行的實力在金融行業是No.1,另一方面它的牌照優勢遠遠超越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信托、券商資管等的任何一家。
銀行理財子公司一經問世,就擁有了類似公募和私募基金的雙重資格。與同受銀保監管轄的“同姓”弟弟信托相比,它則多出了公募業務的資質。
如今,券商和保險資管陣營,取得一塊證監系統的公募牌照的數量并不多;少數取得公募牌照的,也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籌備和嚴格審查過程的。若是這兩類機構的公募產品要投資公募基金,還必須要發行公募FOF產品。
一對比,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明顯,它發行的產品直接可以投資公募基金。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辦法》給銀行理財直投股票市場開了閘。早前,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股市是一般通過它白名單上的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平臺,間接進入A股市場的。按照此前征求意見稿的版本,銀行投資股票是需要借助公募基金等平臺入市。
但這次的正式版本規定,你可以,自己下單,買買買!
《辦法》原話是這么說的:在公募理財產品投資股票和銷售起點方面,在前期已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考驗投資能力
股票投資權限是開通了,但恕我直言——主動選股能力不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它似乎也很難培育出股票投資主動管理能力出眾的明星基金經理。
這是為啥?基金經理激勵不到位。
在資管君看來:短期,在人員擴充有限的情況下,即便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在二級市場直接買賣股票,但它可能是以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來開展業務。
理由嘛很簡單!一方面,商業銀行理財資金龐大,每個投資經理都手握很多很多億資產;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投資經理的薪酬水平不高。
當然,未來不排除哪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會開出千萬薪資挖大牌明星基金經理。但現實問題是,如果不施行事業部或者股權激勵等政策,直接開出千萬真金白銀的可能性不大。事業部制或許可以成行,但員工持股呢?想想,自然人持有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股權,可能嗎?
資管君有兩位80后、在國有大行做投資經理的朋友,他們都是“定點”財經院校碩士畢業的,在銀行資管部一干多年,每個人管理的資金都在千億以上。
千億投資經理的績效工資是按照銀行系統標準考核的,年收入到手約3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與公募基金行業動輒百萬年薪相比,差距懸殊。要知道,在公募基金行業一個千億基金經理的年薪可能高達千萬。
拋開收入不說,一個千億資管規模的基金經理,是不太可能做到事無巨細,積極、主動選股或者選債的。一億規模的基金經理可以頻繁出差、調研;但1000億資管規模的基金經理,他的時間和能力邊界有明顯的局限性。
話又說回來,讓一個年收入30萬的基金經理去干年薪幾百萬的活,他的積極性恐怕也是不夠的。
不要說銀行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銀行系基金公司頂尖的投資經理的收入相比同等資管規模的基金公司也是有較大差距的。
銀行系基金公司,比如工銀瑞信、建信基金、中銀基金、農銀匯理、交銀施羅德等,這類公司十分注重團隊實力的建設,而不是打造明星基金經理。這幾家雖然資產管理規模在行業中位居前列,但是大牌的明星基金經理數量相對有限。
再舉個例子,匯添富與中銀基金,均坐落于陸家嘴,資產管理規模中銀基金還要大一些。但是匯添富投資總監或者明星基金經理的收入要比中銀基金明顯高。
對于直投股票的業務,銀行理財子公司似乎更需要指數投資能手。當一個基金經理手握百億資產去投資股票時,他首先的想法是:不能虧,第二是跑贏基準指數。所以,在資管君看來,指數增強的策略十分適合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行股票投資。
前不久,市場有風聲稱,平安資管在裁員、轉型,未來將主打量化、AI業務。平安資管雖然不是銀行理財子公司,但是它背靠的中國平安也是超級大公司。當一個基金經理管理的資金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正常無法花太多精力去捕捉成長股等超額收益機會的。
盡管興全基金此前發行了一只300億規模的巨無霸基金,且讓旗下一位明星基金經理去管理。但實際情況是興全配了一個團隊輔助這位基金經理。
主動選股、追求超額收益,不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對于股票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可能要大力打造類似公募基金行業的FOF團隊、量化投資團隊等。一方面,通過公募、私募等平臺進入股市,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團隊做指數增強策略等。
大資管前景廣闊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團隊的做大,一些委外業務將由自己團隊來完成。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部分主動管理能力相對一般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它涉及的追求高收益目項目應該還是會委托信托、公募基金等外部平臺來進行。
一些跑量的微利的批發性業務,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有可能選擇外包來完成,因為對它而言,業務量大、收益小,占用太多資源明顯劃不來。
無論如何,從大資管的角度與發展史而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進場將是一件極具標志性意義的事情。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行業的洗牌將更加明顯,只有真正具備實力的公司,才有可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