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10:0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不管公募還是私募,最終還是要靠業績靠規模說話,如果個人品牌效應不能持續,變現遲早會遇到難題。
來源:金證券
2018年是個人系公募的大年。自2016年4月首家全自然人控股的匯安基金成立,到2018年12月博遠基金成立,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已增至16家,其中8家在今年新成立,還有一些在排隊等候批復。
“其實也就今年才感受到個人公募這個詞開始熱了,尤其是陳光明高調復出后”,上海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投資大佬密集回歸帶來的示范效應,和公募基金審批的明顯加速,將促使越來越多的個人系公募產生。但不管公募還是私募,最終還是要靠業績靠規模說話,如果個人品牌效應不能持續,變現遲早會遇到難題。
公募基金已成大佬創業新陣地
繼東方資管前董事長陳光明高調宣布自立門戶成立公募后,債市投資大佬鐘鳴遠創辦的博遠基金近日也獲證監會核準設立。證監會網站顯示,鐘鳴遠出資4503萬元,占股45.03%,任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
博遠基金是今年獲批設立的第8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作為業內最早的一批債券基金經理,鐘鳴遠2015年初開始擔任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分管固定收益部,直至2016年離開大成基金。
2014年6月13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鼓勵各類符合條件的主體申請公募基金管理牌照,支持專業人士持股。2016年,業內首家全自然人、由內部核心專業人士控股的匯安基金成立。三年時間,自然人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個人系公募基金數量陡增至16家,其中有8家在今年獲批。除了新成立外,還有還有3家私募轉戰公募的基金公司由自然人控股,包括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和博道基金,其控股人分別為楊愛斌、陳繼武和莫泰山。而泓德基金總經理王德曉通過股權轉讓以及增資的方式,直接和間接持股比例合計45.91%,成為泓德基金的第一大股東,也算個人系公募的另一種方式。
“公募基金已成大佬們創業的新陣地。”上海某公募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投資大佬密集回歸帶來的示范效應,和公募基金審批的明顯加速,將促使越來越多的個人系公募產生。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排隊等待批復的公募基金中有不少昔日大佬,比如,匯添富基金原總經理林利軍遞交申請材料設立正心富基金,華安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原主席王國衛申請設立富匯基金,鑫元基金原總經理李湧申請設立恒信基金等,目前均已獲得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
實控人多為原公募基金元老
《金證券》記者對目前獲批的16家個人系公募實際控制人的背景進行梳理后發現(詳見下表),有12人曾在公募基金任職過,不少是公募基金行業的元老,有的是投資方面的重要負責人,有的主攻固定收益領域,還有的則分管市場業務。
比如,東方阿爾法基金的實控人劉明曾任大成基金首席投資官、股票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并兼任社保組合基金經理,權益市場經驗豐富;淳厚基金的實控人邢媛歷任財通基金渠道理財部總監、華泰柏瑞基金營銷部副總經理、同安投資財富中心總經理等,渠道資源廣泛;博遠基金的創辦者是原來分管大成基金固定收益部的鐘鳴遠,是一位固收領域的“老司機”。
除了公募大佬外,銀行專業人士也組團轉型。今年4月蜂巢基金獲批,該基金公司的實控人是廣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前總經理唐煌,持股比例為60.4%,廣發銀行資產管理部前副總經理廖新昌持有20%股份。
此前,由于公募基金激勵機制的不健全,一批又一批基金經理離職投身私募基金,并成為私募業中堅力量。自2007年第一批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以來,包括趙軍、江暉、王亞偉、邱國鷺、鄧曉峰、王曉明等公募基金大咖紛紛奔私,數不勝數。根據業內估算,公募派私募管理的資產規模約占行業的20%左右,管理資產大概5000億元。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公募大佬自立門戶成立自己的公募又成潮流。
想要彎道超車難度非常大
“有品牌,有人才,有渠道,有資金,私募能做的公募都可以做,公募能做的私募很多不能做。要是晚幾年,我也選擇成立自己的公募了。”滬上某私募基金負責人對《金證券》記者說。他表示,公募和私募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公開向全社會賣,可以公開宣傳,而不是僅限于某個群體,所以承載容量更大,產品線更豐富、受眾也更廣泛。
上海公募人士表示,相較于傳統公募基金來說,個人系公募的優勢是多方面的。首先,之前公募主要拿管理費,基金經理只能靠沖規模沖業績進行收入的增加,而個人系公募的加入可能會使得公募形成更有效的激勵制度,尋求股東利益以及持有人等各方利益的平衡。其次,知名專業投資人士作為基金公司控股股東,更容易獲得投資者對該機構專業能力的認可,同時也會吸引專業人員加盟,會更好地激活公募基金市場。他認為,從現在的審批節奏看,公募老將通過成立公司重返公募是監管層愿意看到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骨干中堅自立門戶,拉攏人才,勢必會對老東家造成沖擊。比如,今年東證資管旗下權益類產品幾乎全線虧損,今年成立的爆款基金東方紅睿澤三年定開和東方紅配置精選,至今未給投資者帶來盈利。今年2月,公司靈魂人物陳光明離開并另設睿遠基金。
在采訪中,也有業內人士并不看好個人系公募的前景。“是個新事物,有比沒有好,但寄予厚望甚至覺得能夠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太小。”深圳某老牌公募老員工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從公募20年歷程看,最重要的是品牌的沉淀,而不是單單某個人。“在公募基金格局基本確定的情況下,個人系公募想要殺出一片天太難。少了實力雄厚的大股東,投資者能否信任也是一個問題。
上述上海公募人士也表示,不管公募還是私募,不管是普通公募還是個人系公募,最終還是要靠業績、靠規模說話,如果個人品牌效應不能持續,變現遲早會遇到難題,個人系公募到底能發展到什么程度還需要很長時間來驗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