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09:5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8年12月24日,八菱科技(22120,-107,-461%)發布了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擬籌集資金36億元,受讓公司2018年回購的168269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受讓價格為21.42元/股,遠高于公司的回購價。根據2018年12月20日發布的回購公告,2018年八菱科技累計回購了1682.69萬股,總成交金額為2.12億元。平均成交價為12.58元,員工持股計劃受讓溢價超過70%。
新浪財經發現,就在成立員工持股計劃高價接盤的同時,控股股東卻頻頻以20元左右的價格轉讓股權,拉高套現。并與交易對手簽訂協議,讓上市公司以30億收購對方資產,以此作為轉讓股權的條件。
低價回購高價賣 員工持股計劃成“接盤俠”
八菱科技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設立初衷,就是為了替回購的股份“接盤”。
從時間點上看,八菱科技12月20日公告完成了股份回購,12月21日就發布了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按照21.42元的受讓價格計算,受讓全部回購的1682.69萬股,所需資金為3.6億元。而這正好就是第四期員工持股計劃的募資總額。
根據公告,待持股計劃草案獲董事會批準后,董事會將根據資金籌措情況確定本期員工持股計劃的設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有資金、資管計劃或信托計劃),如果采用資管計劃或信托計劃設立,將按照不超過1:1的比例募資,總規模還是3.6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員工出資額未達到3.6億元,公司將以加杠桿的方式籌措到這筆錢。
為什么公司這么急于把回購股份倒給員工持股計劃呢?
公告中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回籠大量資金,有利于公司未來的經營發展”,八菱科技證券部工作人員對媒體的回答也是“用來注銷的話,對上市公司來說,損失比較大。如果用于員工持股計劃,對上市公司比較有利。”
按照會計準則,轉讓回購股份產生的溢價將計入資本公積金,不算公司收益,對業績不會產生影響。公司這么做,最直接的原因還是急于籌措現金。
股價離奇暴漲 前幾期被套的員工持股計劃集中減持
事實上, 12月之前八菱科技股價還徘徊在13元以下,得益于之前公司發布的兩份溢價轉讓股份公告,公司股價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翻倍。
趁著這次股價暴漲,原股東開始蠢蠢欲動。
10月17日,八菱科技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楊競忠與南京紅太陽(13.830, -0.11, -0.79%)簽訂了《股權轉讓意向協議》,擬以20元/股的價格向后者轉讓約5667萬股。按照當日10.18元的收盤價計算,溢價率高達96.5%。
12月6日,八菱科技再度發公告稱,公司股東陸暉和黃志強擬以20元/股的價格合計向顧德逵轉讓2022.18萬股,合計4.04億元。按照當日16.15元的收盤價,溢價率達24%。若交易達成,顧德逵將持有八菱科技7.14%的股份。
這兩份公告被認為股價催化劑。轉讓公告發布后,深交所就發來了問詢函,對南京紅太陽和顧德逵的購買目的、商業邏輯,以及公司是否存在炒作股價提出質疑。
八菱科技的回答當然是否認了。有意思的是,12月18日,八菱科技發公告終止了與南京紅太陽的股權轉讓。
新浪財經發現,在股價暴漲期間,之前被套的員工持股計劃在進行集中減持。
根據Wind數據,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第三期員工持股計劃“八菱科技員工持股計劃集合資金信托”持有公司1330.41萬股,而到了12月21日,已經減持到216.72萬股。第三期員工持股計劃成立時總共持有1348.41萬股,在這之前僅減持了18萬股。
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三季末時持股993.38萬股,之前從未減持過,而截至12月21日,已經減持到563.89萬股。
盡管員工持股計劃在四季度股價大漲時集中套現,然而相比買入均價,還是處在浮虧中。根據新浪財經的統計,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買入均價為29.56元,第三期為31.15元。而在員工持股集中減持的時間段(從2018年10月1日到2018年12月21日),最高價為25.96元,均價僅為16.33元。按均價算,第一期賣出時浮虧達到45%,第三期浮虧達到48%。
截至2018年12月21日,前三期員工持股計劃還剩余1142.12萬股,公司均對其做了延期處理。
這三期員工持股計劃將在2019年底、2020年初集中到期,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一年市場將面臨著1142.12萬股的拋售壓力。
公司一邊割肉拋售之前員工持股計劃持有的股份,一邊又在設立新的員工持股計劃。在前三期員工持股計劃已經巨虧的情況下,公司還指望有員工為第四期持股計劃買單嗎?還是一開始就另有打算。
控股股東套現 上市公司30億“買單”
高位急著套現的不只是員工持股計劃,還有原股東。
12月7日,原股東陸暉與黃志強已經以20元的價格減持套現4.04億元。
12月18日,控股股東楊競忠也出手了,在終止與南京紅太陽的股權轉讓協議之后,于12月19日,楊競忠及妻子顧瑜分別與車行天下(惠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擬將楊競忠持有的2499.4萬股、顧瑜持有的617.2萬股轉讓給車行天下,轉讓價格為20元每股,轉讓價款6.23億元。
2018年12月27日,公司又披露擬引入戰略投資者,控股股東擬將2833.3萬股轉讓給王安祥,轉讓價格21.51元,轉讓價款為6.09億元。
兩筆合計套現12.33億元。交易完成后,楊競忠夫婦持股比例下降到21.16%,車行天下持股11%,王安祥持股10%。
但是這筆股權轉讓是有條件的,前提條件是上市公司以不超過30億元的現金收購北京弘潤天源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天生物)100%股權。
控股股東順利套現,公司用真金白銀買單。公司在公告中給出的原因是“降低股票質押風險”。與車行天下簽署協議簽前,控股股東及實控人楊競忠、顧瑜夫婦及其一致行動人總共持有1.2億股,占公司總股本42.27%,其中75.34%處于質押狀態。
根據公告,協議簽署45天后,八菱科技就要向王安祥支付2億元。而截至3季末,公司賬上的貨幣資金僅為4.6億元。大股東套現后,這30億資金從哪來,成了最大的難題。
根據公告,收購是為了“快速進入生物細胞科技產業,實現公司從傳統制造業向生命科學及大健康領域的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8年8月31日,弘天生物凈資產(未經審計)僅為5.58億元,2018年前8個月營收2.58億元,凈利潤1.62億元。這兩個數據均大于上市公司。王安祥承諾2019年-2021年經審計的凈利潤累計不低于10億元。
30億元購買弘天生物究竟買的貴不貴呢?公司目前還沒有公布估值依據,不過弘天生物之前曾經掛牌新三板。
2015年弘天生物實現營業收入8415.69萬元,凈利潤4123.18萬元。2016年未披露年報。而根據收購公告的披露,2017年營收已經達到3.38億元,凈利潤2.1億。兩年時間,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了400%和500%。
2016年中報中,公司凈資產僅有1.07億,到2018年8月31日,已經增長到5.58億元。同樣在兩年時間增長了521%。
2017年2月24日,原股東進行過一次股權轉讓,劉志剛將202.1萬股轉讓給了金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價為49.48元。當時公司總股本4800萬股,算下來估值達到了23.75億元。
在凈資產和業績都大幅增長的前提下,估值僅比一年半前貴了26%。這樣看,收購定價還是比較“公允”的。不過在原股東賣出全部股權后,弘天生物還能否實現高速增長就是個疑問了。
新浪財經注意到,八菱科技2018年業績已經出現斷崖式下滑, 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301.41萬元、利潤總額1521.11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0.89萬元,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0.60%、82.65%、86.39%。
30億收購的弘天生物能拯救八菱科技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