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09:5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日前,輝瑞宣布關閉兩間生產廠房,涉及的員工約占輝瑞全球生產線人手的6%。
日前, 輝瑞宣布關閉兩間生產廠房,涉及的員工約占輝瑞全球生產線人手的6%。觀察發現,從2018年以來,拜耳、GSK、諾和諾德等跨國藥企都加入到裁員、換帥、戰略調整的大軍,且進入2019年以來,趨勢有增無減。與此相反,我國藥企則趁機吸納高端人才。隨著現階段人才和市場占有率的重新調整,跨國藥企和中國藥企之間的格局分配也將發生變化。
跨國藥企裁員不斷
輝瑞將關閉的兩間廠房主要生產青霉素等非專利注射藥,涉及約1700名員工。公司表示,經全面檢討后,認為長期需求顯著減少,保留有關生產廠房并不可行。同時公司宣布其位于Taramani的Hospira研發實驗室也將于今年晚些時候關閉,150名員工面臨裁員或崗位調整。
另據報道,葛蘭素史克2018年9月宣布擬在美國裁減650個職位。同月,武田公司公布了關閉芝加哥地區美國總部的計劃,并將其美國業務集中在Shire運營的波士頓地區,此舉將關閉1000個相關崗位;而諾和諾德也發布《轉變研發方式的計劃》,宣布在中國和丹麥裁員400人。
此前被爆出裁員消息的公司還包括諾華、賽諾菲、艾爾建等。
除了裁員,跨國藥企更在大力度調整業務架構。
1月11日,阿斯利康新任中國總經理賴明隆宣布重組心血管、腎臟及代謝業務部,將其正式分為心血管、腎臟、糖尿病代謝三大治療領域,并任命了這三大獨立戰線的負責人;2018年11月,拜耳出售或剝離了動物保健、作物科學、消費者健康三大業務板塊;2018年7月份,輝瑞在繼續剝離保健品業務的同時,對公司業務板塊進行調整,重組為三大業務——基于科學的創新藥品業務,專注于過專利期品牌藥及仿制藥、并在輝瑞內部擁有相當自主性的成熟藥品業務,以及健康藥物業務。再往前看,為應對我國醫改分級診療趨勢,默沙東自建團隊,將市場轉向基層。
高管跳槽中國藥企
僅2019年1月11日,安進和諾華相繼作出中國區的重大人員變動或戰略調整:安進宣布,公司中國總經理張文杰將于3月3日離開安進,尋求其他職業發展;諾華腫瘤宣布,現任總經理戴崇德將離任,其職位將由諾華(巴西)總裁 Alexandre Gibim 自3月1日起接任。
剛進入1月時,GSK也曾宣布,其中國總經理魏廉昇將出任GSK洲際及新興市場腫瘤業務戰略副總裁,新興市場高級副總裁Fabio Landazabal將舉家遷移至上海并暫時對GSK中國處方藥及疫苗業務直接負責;2018年12月21日,賽諾菲已經宣布多項重要人事任命,現賽諾菲普藥和新興市場(GEM)中國區總經理兼中國區總裁彭振科(Jean-ChristophePointeau)被任命為賽諾菲健贊歐洲地區負責人,自2019年3月1日起生效,而賽諾菲中國區負責人由現普藥和新興市場巴西區總經理兼巴西區總裁PiusHornstein擔任。
有趣的是,不少跨國藥企的高管直接跳槽中國藥企。
2018年9月17日,賽諾菲中國核心產品事業部血栓專線全國總監李瀚離任,加入北京泰德制藥擔任事業部總經理;同年5月2日,阿斯利康原全球生物制藥高級副總裁巢守柏博士,出任康希諾生物股份(15.360, 0.11, 0.72%)公司首席運營官;強生中國招聘總監王子劍辭職后出任百濟神州副總裁、中國區人力負責人;同年4月23日,吳曉濱博士辭去輝瑞制藥一切職務,任職百濟神州。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高端人才受追捧
2018年以來,國家醫保談判、4+7帶量采購、一致性評價仿制藥臨床替代原研藥……大量醫藥新政持續推進,紛紛指向進口原研藥大降價,甚至被優質仿制藥替代而失去市場。業內普遍認為,十多年增長紅利過后,跨國藥企曾經“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作為世界上藥品的消費大國,中國醫藥(12.790, 0.07, 0.55%)行業政策無疑會對行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多位跨國藥企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醫藥企業來說,裁員調整是一件相對正常的現象,比如一個產品因為種種原因退市,就會裁掉大部分的員工。
而跨國藥企中國區高管變動對相關藥企的影響,也遠比外界猜測的要小。通過了解跨國藥企管理機制后不難發現,其細致的分工,嚴密的流程和強大的內部支持體系已經把個人的作用壓縮,完全能緩沖個別或者一部分高管人員流動的影響。新興的藥企求賢若渴,出高價招優才當然是最快最有效的辦法。有些外企高管也許職業達到相當高度后,希望換個軌道嘗試不同挑戰也屬合理。
據華夏基石統計,中國創新藥企業在研發投入近年雖有增長,但總量和比例上都還不足。跨國制藥公司研發投入數額大,占營收比例高。按照申萬行業分類,2017年A股所有醫藥生物類公司的研發投入總和為320億元人民幣,不及1家跨國公司投入。
有豐富藥品研發經驗的跨國藥企華人專家大量回流創業,備受投資機構歡迎,容易獲得資金。未來初創的專業研發型小公司將成為新藥發現的主力軍。
事實上,跨國藥企的業務調整和頻繁裁員,也給中國藥企提供了機會。隨著現階段人才和市場占有率的重新調整,跨國藥企和中國藥企之間的格局分配也將迎來一次重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