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08:16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轉型路上,海陸重工(4150,000,000%)接連跌入大坑中。
在轉型路上,海陸重工(4.150, 0.00, 0.00%)接連跌入大坑中。
昨日午間,公司發布預告業績修正公告,2018年凈利潤由盈利近2億元變為虧損近2億元。
業績大變臉的罪魁禍是并購標的業績爽約,因此而產生接近10億元商譽減值。
海陸重工前身是張家港海陸鍋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經過多年發展,公司成為工業余熱鍋爐龍頭,市占率長期保持國內第一名。
然而,從2013年開始,受經營環境變化,海陸重工傳統業務盈利能力受到挑戰。為應對業績下滑,公司果斷向光伏等行業轉型。
wind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公司合計耗資23.81億元收購了格銳環境、江南集成兩家公司,進入光伏及固廢處理行業。不過,收購過程中存在高溢價現象,這使得海陸重工的商譽猛增至14.18億元。剛剛過去的2018年,兩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導致商譽大幅減值,進而引發公司盈轉虧。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海陸重工存在故意延遲披露上述踩雷的嫌疑。早在去年上半年,公司就已知曉標的達標困難,仍然在去年10月發布預喜業績。直到昨日修正,時隔已有3個月。
疑延遲三個月披露踩雷信息
海陸重工接連踩了兩顆大雷。
根據海陸重工披露的公告,2018年,預計全年凈利潤(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47億元至1.96億元。
三個月前,海陸重工在披露2018年三季報時,曾信心十足地預告,全年凈利潤盈利1.46億元至1.94億元,同比增長50至100%。
短短三個月,經營業績為何會出現翻天覆地變化?這源于并購標的業績爽約。
海陸重工公告稱,去年,受國家進一步調整光伏產業政策的影響,削弱了終端市場需求,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明顯下滑,對行業整體開工率及盈利水平均產生較大影響。公司對并購標的江南集成2018年及未來經營進行分析預測,認為其2018年業績承諾無法完成,需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為7.5億元-8.5億元。業績承諾方應補償公司約為4.78億元—5.49億元。
除了江南集成外,另一個并購標的格銳環境經營業績也未達預期,需計提1億元—1.3億元商譽減值準備。
兩項合計,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達到8.5億元至9.80億元。如此巨額商譽減值對海陸重工而言是難以承受之殤,導致公司巨虧近2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海陸重工存在故意延遲披露踩雷嫌疑。
根據公司披露,早在去年上半年,國內光伏政策調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規模及補貼價格均被進一步限定。政策的調整短期內削弱了終端市場需求,國內光伏新增裝機規模明顯下滑,對行業整體開工率及盈利水平均產生較大影響。江南集成難以實現業績承諾早已是定局。此外,格銳環境的固廢填埋業務土地租賃到期、庫容即將滿庫,固廢填埋業務即將結束。加上子公司淘汰小型鍋爐影響到其蒸汽供應,對格銳環境經營帶來影響。因此,格銳環境盈利能力下滑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在去年三季報中,海陸重工依然發布可喜業績,似乎是故意為之。
轉型遇挫未來靠什么支撐
一次虧損吞噬幾年利潤,轉型遇挫的海陸重工未來靠什么支撐?
2008年6月,A股剛剛牛轉熊,海陸重工實現了深交所上市夙愿,上市初期三年,其經營業績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勢頭,公司凈利潤在2009年就已突破億元,達到1.08億元。但從2011年開始,營業收入在14億元下上波動,凈利潤在波動中下行,2014年至2017年均不足億元。去年前三季度,海陸重工凈利潤達到1.26億元,原本以為會轉好,沒想到是空歡喜一場。
海陸重工原本是一家老牌加工制造業公司,主營工業余熱鍋爐,其市占率在國內長期居業內之首。然而,近年來,受油氣行業景氣度影響及國家行業政策緊縮,市場競爭加劇,海陸重工的產品毛利率出現下滑,新增訂單減少,導致公司盈利能力急劇下滑,多家子公司虧損。
跟很多公司依托跨界并購轉型尋求出路一樣,從2015年開始,海陸重工大肆并購。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單并購案位,6.25億元收購格銳環境100%股權、17.56億元收購江南集成83.60%股權,以此進入固廢處理及光伏行業。
上述收購均存在高溢價,海陸重工的商譽2014年僅2685.44萬元,2016年為5.18億元,現在飆升至14.18億元。如格銳環境交易價格較其凈資產溢價了803.41%,這為公司持續盈利能力埋雷。
彼時,格銳環境方面承諾,2015年至2017年,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4600萬元、5600萬元、6400萬元。蹊蹺的是,三年業績承諾期內,格銳環境均超額完成了承諾數。去年,是承諾期屆滿第一年,凈利潤就大幅下滑。
江南集成的業績承諾數為2017年至2019年,累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不低于8.23億元。2017年,承諾第一年,其實現2.56億元,順利達標。但在第二年就爽約了。
要命的是,目前來看,江南集成的經營難以為繼,格銳環境的“使命”似已結束,海陸重工的轉型之路基本走到頭了。在傳統主業或微利、或虧損情況下,未來,海陸重工靠什么來維持運營?公司股東及董監高需要盡快作出選擇。
責任編輯:馬秋菊 SF186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