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09:53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張國鋒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但就是這么一對看似“你死我活”的對手,進入2019年后,卻也開始顯現出更多“合作”的跡象。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近年來,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多個領域形成了競爭態勢,其中在新零售、新能源汽車、文娛等多個新經濟領域更是殺得不可開交。
但就是這么一對看似“你死我活”的對手,進入2019年后,卻也開始顯現出更多“合作”的跡象。
合作跡象增多
當然,阿里與騰訊的合作,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有部分展開,盡管為數不多,但也似乎“預示”著二者并非“老死不能合作”的對手。
這當中,眾安保險的創立、馬云和馬化騰聯合投資華誼兄弟、一起投資平安金融等案例是二者合作的經典案例。而在滴滴與快的血拼的時代,最終快的被滴滴收購,阿里與騰訊在背后的推動也各自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而進入2019年后,雙方合作的步伐明顯有加速的跡象。
最先見證“歷史”的是B站。
今年2月14日,阿里巴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宣布通過全資子公司淘寶中國入股嗶哩嗶哩近2400萬股。此舉過后,騰訊對B站持股占比約為12%,阿里對B站持股比例約為8%。
在分析人士看來,B站擁有的二次元資源非常豐富,而騰訊近幾年的二次元產業發展也不容小覷;阿里也早在入股之前就與B站達成了合作,發展了B站的簽約UP主建立淘寶的達人賬戶業務,同時也為B站提供了多方面的電商服務支持。二者的加入,被視為是B站未來長遠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僅僅不到一周的時間,阿里宣布完成對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的入股,持有后者2.03億股港股,占其已發行股份的4.84%,成為中央匯金和騰訊控股之后,中金公司的第三大股東。
與此同時,中金公司成為首家齊聚兩大互聯網巨頭的券商。有分析師認為,不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入股更多不是出于流量變現的考慮,而是戰略思考。
如果說上述兩個合作案例在時間上存在先后關系,接下來的合作更是直接體現了雙方“強烈的合作欲望”。
3月22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顯示,蘇寧投資、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騰訊、世嘉利、阿里等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南京領行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該公司總投資額為97.6億元。
據悉,領行合伙擬投資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共享出行產業,組建出行公司,不從事其他業務。資深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表示,騰訊和阿里的投資更多的是為了順應整個大的趨勢,這次投資不僅限于財務合作,其價值遠遠不止現在的近百億。三大車企的整車制造能力,以及蘇寧、阿里、騰訊等極具互聯網運作思維的商業巨頭在業務線方面的合作都值得關注。
除了共同成立投資公司外,阿里和騰訊還在某些領域已經有了共同投資的案例。3月25日,天眼查顯示,阿里與騰訊向數字發票服務商——百望股份有限公司投資5.17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阿里、騰訊投資數字發票服務商,既是自身業務發展的功能性需要,又為了布局更廣闊的產業互聯網市場,除了自家平臺龐大交易產生的電子發票需求,阿里騰訊都在布局企業級服務,也就是給傳統企業提供流量、技術、商業、大數據、云計算等整套IT運維服務,電子發票也是擴展的能力之一。
事實上,2015年百望股份成立后,很快就和阿里、騰訊等建立了合作關系,比如與阿里一起共建了阿里電子發票平臺,也基于微信推出了百望電子發票解決方案。
有投資界人士接受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采訪時表示,上述合作案例,說明雙方都看好相關領域,意圖在當中提前做好布局。與此同時,這些賽道上的優質標的和頭部企業都是雙方想要爭奪的對象,與其拼個你死我活,不如聯手投資,達成雙贏的局面。
競爭仍是主流
但上述投資界人士也表示,從未來一段時間看,雙方的合作雖然在加速,但短期內仍不會是主流現象。
在過去數年,包括共享單車、新零售、人工智能、交通出行等領域,都有阿里和騰訊競爭的身影。例如阿里持有高鑫零售股份、拿下歐尚和大潤發,騰訊反手就是入股永輝超市;騰訊投資蔚來汽車,阿里則投資其對手小鵬汽車;在電商領域,騰訊先后扶持京東、唯品會和拼多多,則是直接侵入阿里的核心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行業的風口數量其實并不多,作為行業內巨頭地位的存在,阿里和騰訊必然會嘗試在行業內多個細分領域占據龍頭地位,并且難以避免在多個細分領域直接競爭。
在創投圈內,站隊阿里還是站隊騰訊也被視為是擺在不少創業者面前最大的一個難題,選擇一方意味著將要完全拋棄另一方。
近年來,雙方在多個新經濟領域的競爭也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去年年底,騰訊微信支付與Line的Line Pay宣布將合作在日本共同推廣移動支付服務。在這個合作之前,雅虎日本和軟銀合作推出了PayPay移動服務,隨后阿里加入雅虎日本和軟銀的合作項目,通過這次合作,阿里獲得在PayPay會員店可以讓客戶使用支付寶付款的權利。
分析師認為,騰訊和Line的合作就是為了和阿里爭奪前往日本旅游的中國游客。由于阿里在日本市場的布局較早,在日本的旅游景點和主流大城市里,不少商戶事實上已經支持支付寶付款。但與阿里不同,微信支付依賴的是強大的社交性進行傳播,Line同樣作為社交軟件,雙方在屬性上有著高度一致。
事實上,支付寶和微信近年來都在加緊擴張海外市場,雙方在海外市場的支付大戰已經一觸即發。
而最近兩年雙方最為直接的PK領域,可謂是小程序。3月21日,阿里旗下阿里云、支付寶、淘寶、釘釘等聯合發布“小程序繁星計劃”,宣布拿出20億元的技術補貼和商家運營補貼,扶持小程序開發者。不到十天后,支付寶發起小程序上線以來的首場路演。
去年9月,支付寶在小程序正式上線當天發起STS計劃,宣布未來3年將投入10億基金專門用于激勵、孵化支付寶小程序生態創業者。至此,阿里系共攜30億巨資入場小程序。
截至今年3月,支付寶小程序日活躍用戶量突破2.3億,已逼近淘寶。對于支付寶與阿里系來說,支付寶小程序的戰略意義無異于再造一個淘寶,尤其是當騰訊投資的拼多多在電商以及下沉領域形成巨大聲勢之后。
早于阿里,騰訊的微信小程序三年前就已起步,如今看來,雙方走差異化的發展路線。從量級上看,微信小程序絕對數量高于支付寶小程序,但在優勢領域、轉化率上卻差異明顯。
去年11月2日,微信團隊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公布了一組小程序公測兩周年的數據:已上線小程序日活已達2.8億,應用總數超過100萬。其中,游戲和電商類占據前兩名,其余較多的應用類型還包括生活、工具、餐飲類社交小程序。
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依托于微信生態崛起的拼多多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微信小程序在社交電商和下沉領域的潛力。淘寶特價版之后,支付寶小程序是另一個阿里系對下沉市場的抓手。
但作為商業社會的本質,其實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即便是互為死對頭的阿里與騰訊,在目前誰也消滅不了誰的情況下,與其在所有領域都拼個你死我活,不如在大家“分歧”沒那么嚴重的領域進行合作,或許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