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2 09:36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米萊 | [快評]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醫療領域滲透。但現實情況是,AI進入醫療領域,仍面臨巨大風險。
米萊/文
醫療AI從2017年開始成為資本爭相進入的賽道。畢馬威發布的全球風投報告顯示,雖然全球風險投資總額由2018年第四季度的710億美元跌至2019年一季度的530億美元。但是在中國,隨著政府推動醫療改革,醫療科技行業正在獲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2018年有可能達到200億元,
BAT加速布局AI醫療
《電鰻快報》了解到,僅2017年前8月,我國83家AI醫療企業的融資額為18億元,歷年融資總額接近42億元,包括晶泰科技、華大基因、推想科技等。此外,互聯網巨頭們也在積極布局AI+醫療領域。上個月末,百度宣布與東軟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百度智能云將與東軟集團聯合升級云化HIS(醫院信息系統)。初次之外,百度在醫療領域頻頻出手,今年2月全資獲得北京康夫子健康技術有限公司股權,一家醫療人工智能技術、知識、數據服務提供商。
上半年,華為攜手中移動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完成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程人體手術;此外華為海域依圖醫療聯合發布智能醫療云,深入大數據AI醫療領域,。
阿里在醫療領域的布局要追溯到2014年。當年其對中信二十一世紀有限公司進行了1.7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各方將基于中信 21CN 在藥品電子信息方面的積累,結合阿里巴巴在電商平臺、云計算及大數據方面的優勢,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臺建設。同年10月,公司更名為阿里健康。2017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其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首個產品——“ET醫療大腦”正式進入AI醫療領域,隨后阿里健康推出醫療人工智能系統。
和以上互聯網巨頭做法不同,騰訊是靠“買買買”,買出了一個醫療布局。根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7年間,國內AI+醫療各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241起。騰訊在醫療領域進行了超過40筆投資,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其中不乏微醫、好大夫在線、新氧、更美等垂直賽道領先公司,同時AI醫療公司則布局了晶泰科技和體素科技。
AI醫療應用前景還有待觀察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醫療領域滲透。但現實情況是,AI進入醫療領域,仍面臨巨大風險。
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召開期間,國家衛健委遠程醫療管理培訓中心主任盧清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醫學人工智能是發展的大趨勢,但目前AI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果大規模在臨床應用會有很大危險。
他表示由于數據模型的建立、數據的來源以及知識模型和知識標準的差異,導致AI在醫療領域還存在很多缺陷和風險。目前如果用于基層醫療,基層醫生不具備相應的判斷能力,不能判定是否采取機器的建議還是拒絕機器的建議,因此對于診斷來說還是會有潛在風險。
AI醫療商業化仍存難題
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領域遇到天花板是目前行業內的共識。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歷史上,人工智能曾因公眾期待過高而幾經回落。盡管產業層面還有空間,但目前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在技術上已經觸及天花板。
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圍棋三個領域具有強大潛力,但是其技術的應用邊界和條件已經逐漸清晰。
盧清君認為深度學習的前提是需要有大規模的、規范化的、客觀的、正確的數據支撐,需要有好的教材。然而醫療界沒有這樣的教材。每個病人都是個性化的,AI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學習材料。也無法剔除錯誤。如此AI學習就會成為科學算命,在臨床運用上就會出現風險。
也正式基于此,雖然經歷的3年發展,影像AI領域內的公司很多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與盈利場景,醫院的付費意愿很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