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09:09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權益類基金十余年滯漲引擔憂
讓權益類基金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投資者,為公募行業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打破權益基金滯漲僵局,基金公司要從提升投研能力、堅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提升投顧水平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7月初,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帶隊赴中金公司調研,主持召開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座談會,圍繞“資本市場踐行初心使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證券基金行業健康發展”主題,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代表進行交流。會議要求,把握機遇,著力推動權益類基金的發展。要在提升權益類基金的占比上下功夫,提高研究能力、豐富產品類型、提升投顧水平、優化投資結構,讓權益類基金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投資者。會議內容引發公募行業積極響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要求為公募基金行業下一階段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權益類基金十余年滯漲引擔憂
“在提升權益類基金的占比上下功夫”,切中基金行業痛點,權益類基金十多年規模滯漲已是高速發展的基金業背后的“隱痛”。
不論從公募持股市值在A股流通市值的占比,還是相比固收類基金的增長,權益類基金都顯著落后。數據顯示,公募權益類基金規模近十年來呈震蕩下滑趨勢,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例從27.93%高位降到目前的不足5%;產品結構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權益類基金(股基和混基)規模2.7萬億,低于2007年底的2.99萬億,在當前13.3萬億公募管理規模占比僅有20.32%,低于貨基、債基58.01%和20.96%的規模占比。
融通基金總經理張帆認為,2007年底至今,公募基金總規模從3.28萬億增加到13萬億,權益類基金卻一直滯漲,權益類基金的發展與公募行業總體發展極不相稱。權益基金規模停滯不前凸顯了公募基金缺少長線資金以及盈利模式的困局,也造成了公募基金投資行為短期化的弊端,既不利于基金行業的發展,也不利于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
除了內部因素,A股市場暴漲暴跌也加大了權益類基金的投資難度。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表示,與美國等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公募基金業一直存在著權益類基金占比過低的問題。權益基金與固收基金的結構失衡是中國基礎資產風險收益圖譜決定的。長期來看,中國債券市場具備顯著的性價比優勢,股票資產雖長期收益高于債券資產,但風險大,投資者痛苦指數非常高,他們的選擇必然是傾向于高性價比的債券資產,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得不到增長。
景順長城基金副總經理陳文宇認為,除了公募基金的投資理念、投資能力和投資工具還有提升空間外,A股市場的波動大,增加了基金經理獲取長期收益的難度。同時,較大的市場波動也給投資者的心態和行為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頻繁的短期操作導致投資權益類基金的盈利體驗不佳。
多措并舉壯大權益基金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發展壯大基金行業和權益類基金有利于全面提升公募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陳文宇表示,基于長期回報和基本面投資的權益類基金發展壯大,有利于資產正確定價,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憑借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屬性,權益類基金可以起到穩定證券市場的作用,促進融資結構合理,實現長期風險和收益相匹配,資源更加有效配置;在助力上市公司成長、踐行社會責任(ESG)投資等方面,公募基金同樣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劉亦千認為,推動權益類基金的發展,可以讓更多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增加財產性收入。“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使之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投資者,必然會提高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的話語權,引導市場價值取向從短期題材炒作轉向長期價值投資,降低市場波動,提升投資者體驗,從而帶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形成資本市場的良性循環。”
國泰基金、匯添富基金也都表示,權益類基金是基金公司主動管理專業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基金公司作為社會財富的“管理者”,踐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行業初心的直接體現。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權益類基金要發展,讓持有人賺錢、提高持有人的投資獲得感是關鍵。基金公司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提升投研能力、堅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豐富產品類型、提升投顧水平、優化投資結構、加強投資者教育等方面。
國泰基金表示,“不論是權益投資阿爾法戰隊的銳意進取,還是被動指數投資的前瞻布局和精準卡位,公募基金都應以最高的專業性和勤勉度為投資人實現長期穩定的財富增值,加強持有人的獲得感,引導資本市場樹立理性投資理念,助推資管行業良性發展,回報投資者的信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