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0 09:08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9月9日下午,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補充說明為應對蝦夷貝災害所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并詳細論證蝦夷貝災害對獐子島集團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因為“扇貝跑路”而出名的獐子島,正在接受深交所的“靈魂拷問”。
9月9日下午,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補充說明為應對蝦夷貝災害所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并詳細論證蝦夷貝災害對獐子島集團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此前,獐子島稱,2019年上半年,受海洋牧場蝦夷扇貝災害影響,以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環境持續低迷的制約,其運營負荷較重。截至2019年6月30日,獐子島營收為12.8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59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為-3337萬元。
一直養不好扇貝的獐子島,在半年報中透露,打算在既有銷售蝦夷扇貝產品基礎上,深化海螺、海參資源養護區和資源增殖區建設。
“不愛走動”的扇貝都逃跑了,海螺、海參將會如何呢?
發力海螺、海參養殖能否成功?
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獐子島的產品蝦夷扇貝、海參、鮑魚、海螺、海膽及其他分別貢獻營收1.19億元、1.01億元、8608萬元、4344萬元、1480萬元和9.25億元,同比變化分別為-43.98%、23.14%、19.98%、-2.71%、84.18%和-6.64%,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9.21%、7.81%、6.68%、3.37%、1.15%和71.78%。
從數據來看,雖然扇貝的營收比例依然占大頭,但是海螺、海參的營收增速可觀。
半年報中,獐子島透露重構海洋牧場產品結構的方案,重任就落在海螺和海參身上。
獐子島認為,海參、海螺均為公司高毛利品種,海參繼續優化增殖策略,實現資源增殖區產量逐步穩定,單位成本持續優化;海螺結合人工增殖,逐步穩定產、銷量。
半年報顯示,海參成本同比增長64.92%,主要原因為海參整體銷售業務增長,成本同比增長;海螺成本同比增長150.66%、毛利率同比下降53.35%,主要原因為2019年以前海螺成本主要為采捕和運輸成本,不包括海域使用金成本。自2019年開始,調整為按主要養殖產品占用養殖海域的面積分攤海域使用金成本。
深交所在9月9日的問詢函中,要求公司說明2019年以前相關產品的取得方式,若為養殖方式,需說明未分攤海域使用金成本的合理性,并說明2019年以后對海域使用金分攤進行調整的合理性。
此前有股東詢問公司,如何認知養殖風險?
獐子島的回復是,從蝦夷扇貝自日本引種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公司通過自身實踐逐步探索和完善適合自身底播增殖的經驗和模式,依靠持續的投入和探索,建設了海洋牧場,但目前公司對于海洋牧場認知的科學性、系統性仍然不足,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升。
獐子島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在2019年的大連達沃斯論壇上說,“獐子島用代價換來了對風險的認知和敬畏,并且識別了這片海”。
不知這一次發力養殖海螺、海參能否順利?
深交所關注是否出現銀行抽貸導致的流動性枯竭?
深交所在本次的問詢函中給出了共計14個問題,還問詢了公司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等。
半年報顯示,獐子島短期借款余額為17.41億元,較2018年12月31日增加14.09%;長期借款余額為3.92億元,較018年12月31日增加281.99%;貨幣資金余額為3.65億元,較2018年12月31日減少0.45%。
深交所要求獐子島結合財務費用變化情況、短期借款情況、逾期債務情況等說明公司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以及公司是否存在銀行抽貸導致的流動性枯竭。
獐子島在半年報中還披露前五名應收賬款情況顯示,期末前五名單位應收賬款達2.25億元,占全部應收賬款的52.48%,1194.16萬元已計提壞賬準備。其中第一名應收賬款達1.42億元,709.63萬元已計提壞賬準備。深交所要求獐子島補充披露前五名單位的名稱,并說明是否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存在關聯關系,并說明對第一名計提大額壞賬準備及無法收回的原因。
公司問題多多
股價跌去80%
之所以發展海螺、海參被質疑,主要還是獐子島的“前科”太轟動。
2014年獐子島第一次出現扇貝絕收事件,公司給出的原因是“冷水團所致。”
扇貝第一次“跑路”后,獐子島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帶帽,2016年轉虧為盈后脫帽,不過證監會認定其2016年財務造假,追溯調整后凈利潤為負。
2017年又發生了“扇貝跑了2.0”版本。獐子島公告稱,因降水減少、餌料短缺、海水溫度異常等原因,“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后誘發死亡”,導致蝦夷扇貝存貨異常。
2019年7月10日,獐子島發布公告稱,證監會針對獐子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一案已調查完畢,在證監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里,2016年和2017年將獐子島的行為定性為涉嫌虛假記載,涉嫌財務造假。
獐子島2016年年度報告虛增虛增利潤1.31億元,虛增利潤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158.15%;2017年年度報告虛減利潤2.79億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38.57%,追溯調整后,業績仍為虧損。
而且,據證監會今年7月出具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因涉嫌財務造假、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信披不及時等,證監會擬對獐子島及其董事長吳厚剛等24名責任人,作出行政處罰及采取市場禁入措施。
2006年獐子島上市當天,股價報收9.32元,2014年“扇貝事件”之前股價最高漲至16.68元,隨后盤面開啟下探之旅,截至9月9日收盤,獐子島股價收于3.26元,股價累計跌去了80.46%(前復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