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08:0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王璐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事實上,出行安全也是國外網約車平臺關切的重要課題。人民網報告發現,開展網約車司機調查,已成為大多數國外出行平臺的“必選動作”,Uber、Lyft、Grab、Bolt等多家平臺均對司機進行審核。
“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需持續推進。”這是近日交通運輸部等六部門對過去一年多滴滴出行等8家網約車順風車平臺公司安全整改做出的評價。
此次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名義的約談要求,堵住安全風險隱患,嚴格規范順風車,要營造良好環境加快合規步伐,并且落實各方責任,維護行業穩定。這也是社會輿論的訴求。日前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基于網約車安全整改的輿情觀察》報告顯示,社會大眾既希望監管不要“一刀切”,也希望企業落實安全職責、司乘提高安全意識。隨著中央和地方監管的不斷完善,滴滴出行等頭部企業率先發力安全,網約車行業生態正由“競爭”走向“共生”。
整改成效日益顯現
去年以來,受安全事件影響,網約車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安全問題一度成為最大痛點。
2018年8月31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決定,自2018年9月5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網約車順風車平臺公司開展進駐式全面檢查。之后的11月28日,聯合檢查組反饋了檢查發現的問題清單,提出了具體整改要求。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社會公眾及媒體對網約車安全整改保持較高關注,日均信息量達573條。一方面,“出行安全”“新業態”“監管”“創新”等高頻詞出現在輿論傳播中,社會輿論已達成“安全出行是底線”的高度共識;另一方面,“打車難”“出行難”的討論再次出現。
今年10月25日,滴滴出行、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曹操出行等7家網約車平臺公布了安全整改情況報告。整改期間,滴滴出行成立了集團和各事業部各級安全委員會,現有安全管理人員2548人,負責安全審核、安全培訓、安全投訴處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協助等工作。與此同時,滴滴出行組織了49.5萬名司機通過線下培訓及考核,司機端行程錄音功能已覆蓋所有訂單,平臺上案件破案率保持100%。此外,平臺證數量實現“翻一番”,目前滴滴出行已在144個城市取得經營許可證。
為了防止“冒名頂替”,滴滴出行還會對所有司機每天首次接單、夜間每次出車前都進行人臉識別,司機日均人臉識別驗證達430萬人次,月均人工抽檢復核達60萬人次,在通過線下檢查、神秘訪客、乘客投訴一系列機制查驗“人車不符”,一經核實,立刻解綁車輛并對司機停止服務。
此外,滴滴出行還發布了全球首份網約車行業《安全透明度報告》,主動接受公眾監督,召開線下溝通會聽取意見,邀請乘客及其他社會專業人士共商共議安全工作。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報告《安全與效率:網約車出行的新錨點》也顯示,整改一年多來,網約車行業基本達成“行程前合規-行程中守護-行程后處置”的安全標準鏈條,安全保護功能已基本成為我國網約車行業的通識。滴滴出行等網約車平臺在乘客端均設置有緊急聯系人、一鍵報警、行程分享、行程錄音、乘客評價、司機背景審查等功能。
安全成為行業通識
事實上,出行安全也是國外網約車平臺關切的重要課題。人民網報告發現,開展網約車司機調查,已成為大多數國外出行平臺的“必選動作”,Uber、Lyft、Grab、Bolt等多家平臺均對司機進行審核。越來越多的網約車平臺將司機駕駛記錄納入考核標準,司機信譽度也成為考核標準之一。
此外,許多國外網約車平臺都推出了司乘互評功能,意在了解司機與乘客在行車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在此過程中,乘客或司機留下的評論可能觸發投訴信息,而對投訴進行妥善處理成為安全前置的有效防范機制之一。
人民網報告顯示,各國對網約車態度存在較大差異,有不少國家政府都將網約車納入監管,并設置了不同行業標準。
在美國,大部分州都允許網約車運營,政策以保障安全為主要導向,認為新舊業態的競爭應交由市場決定。大部分州都不要求平臺企業在本地設立分支機構,也不要求提供實時數據,只在有需要時才要求提供數據。
英國政府則規定,本國或外國公民都可以申請成為網約車駕駛員,但需要年滿21歲、駕齡3年以上,并在英國合法生活和工作,無犯罪記錄審查,通過身體檢查和相應考試即可取得營業許可。
不過,在德國、法國等國家,網約車曾被法院判為違法運營。2015年3月,德國法蘭克福州法院曾下令禁止Uber公司在德國開展客運服務。之后,歐盟法院在一起裁決中稱,Uber提供的服務應納入出租車行業監管范圍。
日本法律明令禁止私家車有償載客,開網約車需要申請個體出租車運營執照,車輛必須取得營業執照,司機也要取得駕駛營業車輛資格。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對網約車這種新興業態持有寬容態度。今年5月,巴西聯邦最高法院裁決地方限制網約車發展的法規無效,從而推動了整個拉美地區的網約車立法。而墨西哥城已成為拉美第一個針對網約車制定法規的城市。另外,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都將網約車納入出租車監管模式。
多方聯動規范前行
國內的網約車監管體系已經趨于完善。早在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七部委聯合出臺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就對網約車行業監管作出了頂層設計。
隨后,各地相繼出臺文件,推動監管落地。截至今年年初,已有29個省級政府出臺實施意見,247個城市出臺了具體的實施細則。
同時,針對網約車“一點接入、全網服務”新業態特點,監管部門已由交通運輸部門單一發力走向交通、公安、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聚合監管,國內網約車出行安全的監管力度與監管規模實屬空前,網約車行業步入規范發展的軌道。
據悉,六部門在約談中指出,對于新業態,始終堅持“乘客為本、鼓勵創新、趨利避害、規范發展、包容審慎”的發展原則,不斷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新業態留足發展空間。各部門與各平臺公司之間的溝通渠道一直很暢通,歡迎平臺公司對行業發展建言獻策,共同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國內網約車平臺在安全功能上已經走在國際前列。比如,滴滴出行在把控車輛和司機準入上設置了嚴格的關卡,線上線下同步審核,并且實行每日運營中持續審查,一旦司機、車輛不符合條件,就會被立即清退。
人民網報告認為,隨著網約車行業開始探索安全出行標準,頭部企業率先發力安全功能。中國網約車行業生態正由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樣態”,走向探索行業安全標準的“共生樣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