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09:57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黃曉琴 蘇向杲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無論二級市場還是一級市場,險資都希望能夠擔當價值發現者的角色,而不是‘哄抬物價’的角色。我們從不向往暴利,但始終追求穩定收益,這種與生俱來的價值發現者的天性,使險資具備了成為整個私募股權市場‘定海神針’或‘壓艙石’的氣質。
“無論二級市場還是一級市場,險資都希望能夠擔當價值發現者的角色,而不是‘哄抬物價’的角色。我們從不向往暴利,但始終追求穩定收益,這種與生俱來的價值發現者的天性,使險資具備了成為整個私募股權市場‘定海神針’或‘壓艙石’的氣質。之所以這么說,并非因為險資的道德水準更高,而是由于險資天生的屬性和基因決定的。巴菲特為什么能成為價值投資的代表,并不完全因為其個人的性格使然,而是其資金屬性決定的。”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人保資本股權投資總裁張令佳,從保險資金先天的DNA,以及后天的市場角色定位打開了話題,闡述了其對資本市場獨到的認知和投資理念,同時對市場關心的保險私募如何服務保險主業、平衡投資風險與提高收益、增加權益投資比重等話題也一一作答。
在張令佳看來,保險私募天生特別不喜歡做“危險動作”,卻喜歡“也許不見得那么高但穩定的收益”。對于鼓勵險資提高權益投資占比這一政策導向,他認為潛臺詞是:希望險資能夠降低對當期現金回報的要求,在降杠桿的大環境下為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實體企業提供助力,這需要險資養成更具眼光、擔當、勇氣、大局觀等優秀品格。
險資私募投資看重“核心資產”
保險資金具有長期、穩定的獨特優勢,這一特質有利于保險資金進行長期的資產配置。而私募股權基金的期限較長,險資在設立并參與私募基金項目時,對其優化資產配置,強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都起到了一定的優化作用。
張令佳認為,險資私募投資看重“核心資產”,“核心資產”就是能夠不斷地創造穩定增長的自由現金流的資產,“現金流是第一位”,險資對這類資產很樂意投資并持有,可惜這樣的資產太少了。
實際上,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收益具有明顯的“J曲線效應”。在初始投資期通常無法立刻產生回報,隨著被投資企業運作成熟或者基金投資項目退出,才開始逐步產生收益,這種收益特征與保險資金傳統的穩定收益需求存在距離。
股權投資需更好的決策機制
一方面,符合險資穩定、持續的收益回報資產并不多;另一方面,政策層面鼓勵險資提高權益投資占比。那么,險資該如何平衡投資收益與資金偏好,如何合理配置權益資產呢?
“險資提高權益投資的潛臺詞是降低對當期現金回報的要求”。在張令佳看來,鼓勵險資提高權益類投資比例,其實是鼓勵險資更多地去挖掘資產未來的增長潛力,而降低對它當期現金回報的追求和考量。
張令佳表示,在二級市場,險資進資本市場的阻礙,主要也是資金偏好及負債端久期匹配的問題,而不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我們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投權益類資產,主要是因為險資對當期回報要求比較強。“這并非意味著險資不能提高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我認為提高權益類的資產還有很大空間。但這需要更具眼光、擔當、勇氣和大局觀等種種優良的品格和能力,畢竟一旦涉及股權投資,誰也無法保證項目一定會能成功。”
因此,張令佳提出,“險企做股權投資需要更好的決策機制”。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任何保險公司或多或少都有基因的問題:在做固定收益類投資為主的機構土壤上,如果有那么一塊是完全的股權類投資,投資文化上多少會有一些沖突,這就需要一個從文化到決策機制上的改變。”
成立30億元健康養老基金
基于上述投資理念,張令佳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人保已于去年成立了30億元健康養老基金,其中人保壽險出資20億元,人保財險出資10個億元。從布局方向來看,該基金70%資金主要投向醫療、健康和養老領域。
張令佳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了基金投的兩個項目:一個是一脈陽光,與醫療健康相關;第二個是驛公里,它是全國最大的智能無人洗車公司。這兩個項目與人保集團下屬的專業子公司主業都有很高的協同度。“目前人保車險占據了國內市場的30%以上份額,投資無人洗車項目,可了解每個用戶的車況,在收集大量相關數據的基礎上,公司將推出相關服務和保險產品。總之,我們希望在我們的投資場景里面,能夠促進主業發展。”
除上述項目外,還會投向哪些領域?張令佳表示,中國人保董事長繆建民此前提出了“保險+科技+服務”。我們圍繞保險提供的服務場景,重點開展相關領域的投資,希望通過投資為保險主業賦能。比如,現在我們在考察各種各樣的醫療服務機構,我們試圖打造一個生態和閉環,主業與被投資企業能夠互動、導流,這是個宏大的事情并非一蹴而就的。
那么,在圍繞主業尋找資產的過程中,如何挑選優質項目?張令佳坦言,“我們的策略非常明確,一定投行業龍頭。除非有些很特殊的理由,會考慮第二名,第一名成功的機會要比第二名成功的機會大太多。當然也要看這個行業的成熟度,大體如此。”
實際上,股權投資還面臨投資退出難、投資失敗損失率高等風險,特別是當前正處于私募股權投資熱潮,各類主體和機構扎堆參與私募投資,導致5-7年以后成為集中退出期,在資本市場退出渠道不暢的環境下,資金回收壓力將會非常大。對此,該如何規避投資風險?聆聽的同時,記者再次拋出疑問。
“根據我個人的投資經驗,一般情況下很難幫企業起死回生,更多的其實還要依靠企業家自己。不少企業初期是野蠻生長的,覺得規范性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程序,但其實不然。所以我們投資進去以后,會把規范、謹慎的文化與被投資企業融合,在其生病之前進行預防,增強其免疫力,使其少生病或者不生病,而不是生病之后才下猛藥動刀子。”張令佳如是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