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1 09:12 | 來源: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硬科技將創新成果和實體經濟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實體經濟升級和轉型,因此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來源: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
作者:王琦
導語:整體硬科技實力偏弱。
培育壯大硬科技企業是設立科創板的“初心”所在。自7月22日正式開板交易以來,科創板已經平穩運行近半年,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從科創板孕育而出,成為資本市場的新生力量。
時值歲末,作者對185家科創板申報企業做了一次“年度體檢”,這些企業的硬科技實力究竟如何,一起來看看分析報告吧。
01 硬科技企業三大特征:高成長性、高創新性和高市場空間
硬科技是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的高精尖技術。與傳統“高科技”不同,硬科技以自主研發為主,往往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和持續積累,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
與很多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不同,硬科技更多是基于基礎科學研究產生的具備應用性和真實性的核心和共性使能技術,能夠推動創新鏈下游產品開發或產業化等環節的實現,從而帶動或引領若干領域或行業的發展。
硬科技將創新成果和實體經濟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實體經濟升級和轉型,因此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正如高科技沒有明確的定義一樣,硬科技其實很難與高科技、黑科技嚴格區分層次,其核心是進一步突出強調了發展高水平核心技術及產品的重要性。
通俗的說,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的技術。在科技金字塔中,硬科技的技術門檻更高一些,難度更大一些。“硬”更多與有形的“物質”相關聯,與制造業相關聯。
什么樣的企業才是硬科技企業呢?首先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要屬于能夠產生硬科技的領域,至少企業的主營業務和研發方向要屬于這一范疇。作者認為,硬科技企業還應具備以下三個主要特征:
高成長性,指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硬科技的技術含量高,開發難度大,這就需要企業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核心人才、規模穩定的研發團隊,以及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等研發資源,而且能夠支持持續、快速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強大的研發潛力是硬科技企業保持技術創新的基本保障。
高創新性,指企業擁有的技術實力。這里的技術實力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方面是指新技術當下的突破性與引領性和未來的應用性,以及新產品的新穎性和時效性;
另一方面是指企業圍繞硬科技和產品所構建的知識產權布局,通過專利布局、商業秘密等方式維持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高市場空間,指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應用前景。憑借對創新下游產業鏈的強大推動作用,硬科技普遍具備多元化場景應用潛力。“水大則魚大”,較高的硬科技應用水平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可以強化硬科技企業在產業鏈環節和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并奠定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從上述這些特征來看,硬科技企業符合科創板定位,而強調硬科技,則是強調了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在科創板中的主要地位。
02 硬科技評價的“三力”模型體系
圍繞硬科技企業高成長性、高創新性和高市場空間的特征,作者篩選出了與之具有強相關性的評價維度,并據此建立了可度量、重點突出的評價指標,形成了硬科技實力評價的“三力”模型體系(圖1)。
評價體系由反映硬科技企業主要特征的研發能力、技術實力和發展潛力三個一級指標組成:
研發能力,對目標企業研發團隊畫像。包括企業的研發團隊規模、研發投入占比、核心研發人員數量及行業影響力四個二級指標;
技術實力,深入分析目標企業技術資產。包括核心技術的成熟度、技術先進性、技術競爭性和知識產權實力四個二級指標,其中知識產權實力指標整合了前期研究中構建的專利CIA指數和專利牽制力指數;
發展潛力,評判目標企業未來發展空間。包括核心技術的應用水平、市場規模、未來市場空間,以及目標企業對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重要性四個二級指標。
圖1:企業硬科技實力評價體系
03 185家科創板企業的體檢結果
基于硬科技評價“三力”模型體系,作者采用大數據統計和行業專家訪談的手段,根據行業分類,對185家科創板申報企業(截至11月底)逐一進行了一次“年度體檢”,并根據綜合分數進行了排名。
從綜合分數的分布來看(圖2),185家科創板申報企業呈現“兩頭少,中間多”的情況,
第1梯級(70分以上)的企業15家,
第2梯級(60~70分)的企業63家,
第3梯級(50~60分)的企業83家,
第4梯級(50分以下)的企業24家。
合格線(60分)以下的企業107家,占全部申報企業的57.8%,近六成的科創板申請企業處于“亞健康”狀態,與“健康”狀態的企業相比,這些企業的研發能力差異并不顯著,而主要短板在于技術實力,其次是發展潛力。如何提升核心技術的先進性,構建知識產權優勢將是首要問題。
圖2:185家科創板申報企業硬科技綜合分數分布
從科創板企業的審核狀態來看(圖3),目前已注冊生效的71家企業主要分布在第2梯級和第3梯級,平均分數為60.12;注冊終止的25家企業主要分布在第3梯級和第4梯級,平均分數為52.09。盡管這些企業IPO終止及被否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硬科技實力普遍偏低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注冊終止但綜合評分較高的企業,如先臨三維(78.18)、利元亨(66.27)等,其原因更多是基于企業戰略調整而主動要求撤回注冊申請。
圖3:185家科創板企業的審核狀態分布
從科創板企業的行業屬性來看(圖4),高端裝備行業中“健康”狀態(第1梯級和第2梯級)的企業數量最多,共有24家,占比80%。
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行業,都是20家“健康”狀態企業,由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申報企業最多,所以“健康”狀態企業的占比偏低,只有26%,而生物行業這一比例達到48%。
從行業整體來看,高端裝備企業的整體硬科技實力較高,而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企業的整體硬科技實力偏弱。
圖4. 185家科創板企業的行業屬性分布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位于第1梯級的15家科創企業,他們可以稱之為硬科技頭部企業。
其中,生物行業7家,高端裝備3家,新一代信息技術2家,節能環保、新材料和創新服務各1家。擁有引領性和突破性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布局和牽制力優勢,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穩定的研發團隊,并且位于高成長和市場容量足夠大的賽道上,這是他們的共同特征。
作者認為在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電子核心產業和前沿新材料等賽道能夠有更多的硬科技頭部公司脫穎而出。
圖5:第一梯級企業硬科技實力
(X-發展潛力,Y-技術實力,氣泡-研發能力)
04 結語
硬科技作為關鍵使能技術,體現了科創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基于已公開的企業資料及行業專家訪談,通過“研發能力+技術實力+發展潛力”硬科技評價體系,展示了185家科創板企業的硬科技實力全景。
整體來看,目前科創板申報企業整體硬科技實力偏弱,近六成的企業處于“亞健康”狀態。
對于尚未注冊成功的企業,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堅持深耕細作,打造硬科技創新能力。
而對于已登陸科創板的企業而言,將是在更高平臺上的一次新的開始,創新成就強者,我們期待他們更加耀眼的未來。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