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03:22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余世鵬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前十大重倉股以水泥、地產、機械制造、保險等板塊為主,市場主線所在的科技成長股不見蹤影。
近日,權益基金經理李萌(化名)和固收基金經理林浩(化名)先后從他們所在的公募離職。這并非個例,今年以來已有50多位基金經理離職,離職數為近三年來同期最高。不管是被迫下課還是主動離職,在如何留住基金經理這一課題上,公募還要繼續下工夫。
抓不住主線被迫下課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今年以來共有42家基金公司發生過51起基金經理離職事件。相比之下,2019年和2018年同期分別只有37家和26家基金公司發生過基金經理離職。從完整月度來看,今年前兩個月有43位基金經理離職,高于2019年同期的37位和2018年同期的20位。
深圳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很疑惑,一般來說,熊市中業績考核不達標是導致基金經理大規模離職的主要原因,但2019年至今市場的結構性行情明顯,公募基金整體業績并不算差,為何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基金經理離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2019年以來市場整體賺錢效應的確較明顯,但實際上結構性行情中只是科技板塊等幾個領域漲幅較多,而非科技類的股票表現較差,這導致基金業績嚴重分化,回報率的首尾差距一度達到40%。因此,有不少基金經理在考核壓力下被迫離職。”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在有統計數據的5028只權益基金(剔除2020年成立的新基金,不同份額分開統計)中,有2199只今年以來實現正收益,但回報率在10%以上的只有233只,最高回報率為26.48%,且大多是科技主題基金,如國泰CES半導體ETF今年以來回報率為25.10%;相比之下,在錄得負收益的基金中,有445只今年以來虧損在10%以上,最大虧損達到了36.01%,業績較差的以有色金屬、煤炭等周期主題基金為主。這意味著,隨著市場持續下行,基金業績的首尾分化,已達到60%以上。
主動跳槽者也不少
李萌管理的一只混合基金曾在2017年獲得了近30%的回報,但今年以來,該產品卻錄得負收益。從李萌去年四個季度的持倉情況來看,前十大重倉股以水泥、地產、機械制造、保險等板塊為主,市場主線所在的科技成長股不見蹤影。同時,數據顯示,在李萌之后離職的一位同事,其累計在崗時間為2年60天,剔除專戶產品外,其任期內所取得的最好回報率只有7.02%。
“大體而言,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短期業績容忍度并不高。”某權益基金經理楊和(化名)介紹,投資業績是基金公司的經營基礎,公司股東對經營業績有季度和年度考核,自然也會對基金經理形成短期業績壓力。“在2019年至今這波行情中,如果沒有參與到科技和消費等核心主線上來,投資業績基本達不到平均水平,被迫下課的可能性很大。”
作為案例驗證,記者獲悉,北方某公募公司的一只權益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成立以來的4個完整連續年度業績均不佳。因此,該基金從成立以來已輪換5位基金經理。
楊德龍也表示,除了被動下課外,今年以來市場行情一度火爆,為謀求更好發展平臺而主動跳槽的基金經理不在少數。
年初時,深圳某公募發布旗下一名績優固收基金經理的離任公告。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基金經理已從公司離職。“他管理的債基在2019年取得了不俗業績,外面挖他的公司很多,年后拿到年終獎和獎金后就辭職了。人往高處走,這也是正常的。”
提供考核和激勵空間
“基金經理群體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資源,其對公司發展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績優基金經理能夠提升公司的業績規模和品牌效應,向來是各家公司必爭的稀缺資源。基金公司若能為基金經理提供一個好的平臺,對他們的個人風格有一定的包容度,給予職業榮譽感和相應的薪酬待遇,基金經理自然也會留下來。”楊和表示,與“奔私”相比,基金經理在公募平臺實際上會更為專注,因為不用操心公司經營和中后臺事情。因此,如果公募基金公司能在業績考核和激勵機制上給予足夠空間,是可以留住績優基金經理的。
楊德龍于2016年加盟前海開源基金。他介紹,前海開源基金是業內最早實現管理層及核心投研團隊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且對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實行“三年滾動”考核,即當年業績只占50%權重,上一年和前年分別占到30%和20%。
楊和提及,除了公司考核與激勵機制,還要考慮公司內部競爭情況。“尤其是在一個大中型公司內部,如果大部分是優秀的基金經理,則每個人的發揮空間會被壓縮。時間久了,就會向外謀求出路。有能力‘奔私’的是少數,更多是跳到一些規模稍小的公募平臺,去獲得更為靈活的考核機制和發揮空間。”
Wind數據顯示,目前公募行業在職的基金經理有2131位,其中任職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只有96人,年限不足5年的有1580人。據記者觀察,成立于2013年之后的中小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大多此前有過其他公司的任職經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