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11:41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蘇向杲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三季報出爐,萬能險對A股的持股數據也隨之浮出水面。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萬能險持流通股市值達815.5億元,較年初的973.9億元,縮水158.4億元...
曾經的“舉牌彈藥”萬能險對A股的影響正在逐步減弱。
隨著三季報出爐,萬能險對A股的持股數據也隨之浮出水面。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萬能險持流通股市值達815.5億元,較年初的973.9億元,縮水158.4億元。實際上,萬能險在2015年-2017年“風頭正盛”之際,對A股的持股市值連續三年超過1200億元。
萬能險持股市值為何會縮水158.4億元?《證券日報》記者發現有兩大原因:一是人身險行業經營模式持續變革,此前采用高結算利率推動萬能險銷售的險企近兩年或主動壓縮該險種保費,或被銀保監會接管,或清算重組,諸多因素導致萬能險保費持續下滑;二是隨著萬能險給付期的到來,一些此前通過萬能險持有A股公司的險企陸續減持相關上市公司,導致持股市值下滑。
一家險企副總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行業回歸保障,中短期萬能險被持續壓縮。前不久監管層就萬能險約談了一些險企,主要是為了避免發生利差損風險,對于實際萬能賬戶投資收益率低于實際結算利率的公司將會作出進一步的指導意見。目前公司除了個別年金險有搭配萬能賬戶銷售以外,幾乎沒有單獨銷售萬能險,不過也將保持對市場的關注。
大類險種中萬能險增速最慢
銀保監會近期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代表萬能險保費的“人身險公司未計入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達5805億元,同比下降17%。
萬能險這一增速在行業大類險種(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保費增速中,為最低增速。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保險業各大類業務中,產險業務9222.09億元,同比增長6.51%;壽險業務20186.88億元,同比增長4.84%;健康險業務6665.89億元,同比增長17.41%;意外險業務915.53億元,同比下降1.52%。
不難看出,代表純保障業務的健康險與偏理財屬性的萬能險保費增速走向兩個極端:健康險不受疫情影響逆勢增長;萬能險規模持續下滑。
這兩大險種增速的分化,反映出人身險行業的深度變革。
自2016年年底以來,監管層陸續出臺多個政策,引導“保險姓保、回歸保障”,并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以附加險形式存在的萬能險也被叫停。
監管持續推動險企回歸保障,源于對險企利差損風險的考量。
死差益(賠付差額)、利差益(支付利率與投資收益差額)、費差益(費用差額)是保險公司利潤三大來源。其中,老牌保險公司由于經營時間長,死差益與費差益普遍控制得較好,也有優勢,但中小公司由于成立時間較短,利差益成突破口。
正是基于上述盈利模式,一些行業“黑馬”壽險公司此前通過推出高收益萬能險等產品吸納保費,迅速增大資產體量。由于這些萬能險的產品結算利率較高,因此,需要在資產端尋找收益率更高的投資資產以覆蓋成本,但債券、存款等固收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較低,這類公司將資產配置到股市等股權市場,只要投資收益高于負債成本便可實現“彎道超車”。
但這種經營模式的風險也很突出:一旦投資于股市的資產下跌,投資收益將無法覆蓋保費成本,險企會面臨虧損、流動性告急、償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此前就有險企由于股票投資虧損,出現虧損數十億元的案例。此外,2019年,雖然A股三大指數均收正,并取得不錯的漲幅,但仍有近兩成的險企股票投資出現虧損。今年以來被銀保監會接管的個別險企就是這類險企的典型代表。
為防范險企利差損風險,監管層近年來持續引導險企回歸保險的保障功能,進一步壓縮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推動健康險、壽險等長期險種。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今年還約談了12家人身險公司的總經理和總精算師,責令對萬能險財務收益率低于實際結算利率的現象整改,防范利差損等風險隱患。
更多險資有望流入A股
隨著銀保監會加大監管力度以及保險行業的主動轉型,萬能險保費出現大幅下滑,萬能險在投資端激進投資來覆蓋負債端成本需求進一步降低。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類似前幾年“寶萬之爭”的激進投資方式已經絕跡,萬能險漸被資本市場淡忘。不僅如此,今年以來持有萬能險賬戶的一些人身險公司也在陸續減持部分A股,那些此前在二級市場大出風頭的險資也變得低調起來。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梳理顯示,截至三季末,萬能險持流通股市值達815.5億元,較二季度末減少80.5億元,較年初縮水158.4億元。三季末萬能險持股數量也較二季度末的79只減至三季末的72只。從公司來看,今年三季度,天安人壽、百年人壽、國華人壽、和諧健康等萬能險相關賬戶持股數量均出現減少。
當然,市場頗為關心的是,萬能險不再激進“買買買”之后,險資還會持續流入A股嗎?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以來險資通過傳統壽險賬戶、險企自有資金等方式源源不斷流入A股,這些產品賬戶的資金久期普遍較長,而且不會像前幾年的萬能險對所持個股進行激進加倉以謀求控制權,更不會頻繁調倉換股,可謂A股市場的穩定石。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今年9月末,險資持有股票及證券投資資金的余額為2.76萬億元,較年初凈增超過2000億元。隨著保險行業保費體量的增大以及監管對權益投資上限的松綁,更多險資有望流入A股。多家險企投資部門相關負責人近期也對記者表示仍看好A股投資價值。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近期也指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險資應適當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險資應在保持總體規模穩定的基礎上,抓住A股波動向上的結構性機會進行配置,并高度關注高分紅股票的長期價值,繼續挖掘大市值、業績優、高ROE、較低估值的藍籌股長期投資機會,為保險資金帶來正向較好收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