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08:52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林淙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第三季度,均勝電子實現營收134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3.2億元,正逐步擺脫疫情影響。
放眼世界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還是立足中國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這道發展選擇題面前,均勝電子給出的答案是“兩個都要!”
一次次波瀾壯闊的出海并購,讓大眾看到了一家在搏擊中快速成長的汽車零部件跨國企業。置身全球化浪潮中的均勝電子,也率先感知到潮涌的方向。“無論是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還是新能源、云計算等領域的發展進度,都足以證明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在均勝電子董秘喻凱看來,技術、人才、效率、成本和市場等諸多要素,皆可在中國這片發展沃土上取得“最大公約數”。
于是,目光再次回到出發的地方。今年,均勝電子擬發行定增募資25億元,大力加碼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在國內的研發和產能。與此同時,國內涌現的一大批造車新勢力,也成為公司前行路上最強力的“引擎”。喻凱笑言:“在中國,即將開啟均勝的新一輪機會。”
全球化產業離不開本土化落地
今年第三季度,均勝電子實現營收134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3.2億元,正逐步擺脫疫情影響。
從浙江寧波一家資產僅千萬級的汽車零部件小廠,一躍成為如今年產值數百億元的全球安全汽車領域新勢力,均勝電子無疑是乘全球化之勢而起的“幸運兒”。從當前業務結構看,均勝電子有汽車安全、汽車電子、智能車聯和功能件及總成四大業務。其中,汽車安全業務撐起了公司營收的“半邊天”。在相繼攬入KSS與高田主要資產后,公司以均勝安全為主體,躋身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目前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0%。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麾下強手如林、各擅勝場,均勝電子如何完成整合并充分發揮各事業部和子公司的優勢?為此,公司制定了詳細的重組計劃,分四大區域對資產進行整合,通過人員結構的不斷優化,逐步提升生產效率。
更貼近市場的布局、更本土化的服務、更快的反應速度,則在均勝星羅棋布的當地工廠得以實現。以與特斯拉的合作為例,均勝安全近期再獲特斯拉Model Y車型新增1.55億美元訂單,主要為駕駛座安全氣囊和方向盤類產品。均勝安全在美國擁有5家工廠,可直接向特斯拉奧斯汀工廠供貨。
再如均勝安全去年在上海臨港設立的新工廠,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3公里,主要為國產Model 3和Model Y供應安全氣囊、方向盤等產品。公司透露,隨著后續特斯拉國產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公司有望獲得更多訂單。
此外,均勝安全還將在全球六大主要城市建設全球標桿“超級工廠”,進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繼均勝安全匈牙利“超級工廠”去年11月完成升級改造后,均勝安全寧波“超級工廠”也在近期通過相關體系和客戶認證,即將成為公司在國內最先進的汽車安全系統產品生產基地。
“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還得看中國”
走出去,成為一家全球化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均勝這一走就是10余載。回頭望,將目光重新聚焦于方興未艾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均勝則在近2年密集發力。
成果斐然。均勝電子目前是大眾汽車中國區MEB平臺車型的BMS獨家供應商、奔馳MFA2平臺車型的BMS供應商,還陸續獲得蔚來汽車、理想智造等造車新勢力的訂單。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業務實現營收約5.8億元,同比上升74%。此外,公司今年定增募投項目之一即為擴大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在國內的研發和產能。為擴充在中國本土化的研發能力,均勝電子日前還將HMI中國研發中心升級至與德國研發中心同等級,以更快更精準地服務中國本土整車廠商。
“百花齊放,這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風頭正勁,孕育出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品牌。過去市場都在詬病‘PPT造車’,現在看相當一部分正走向現實。”喻凱說。
對于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根本動力,喻凱則總結為“輕裝上陣”。“中國搶占的是后發優勢,國外一些老牌車企可能還在油車和新能源兩大業務間‘左右互博’,但中國的很多造車品牌已全身心投入新能源這一領域了。”
政策環境也是中國一大競爭優勢。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業界普遍認為,未來15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將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
“隨著客戶車型在未來幾年持續放量,均勝的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也會顯著受益。”喻凱信心十足,“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還得看中國。均勝生長于此、受益于此,未來可期!”
“內外兼修”探索智慧交通
“內外兼修”的理念,不僅浸潤于均勝電子“出海攬強將,本土結新銳”的戰略布局,還體現在“對內重研發,對外聯伙伴”的戰術思路上。
喻凱介紹:“與國內很多企業進行簡單仿制不同,均勝一開始就摒棄跟隨、復制、低利潤的發展思路,轉而選擇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即從設計角度切入,確立與汽車整車廠同步設計開發的發展理念。”
所謂同步設計,即公司根據整車客戶提出的實際需求或產品構想,與客戶共同推進前瞻性的研發設計與產品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均勝電子的研發投入高達23.3億元。
不遺余力的投入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成果。以公司自主開發的新能源類產品BMS為例,其在保障動力電池安全和提高電池壽命等方面均處于行業領先,由此俘獲了大眾、寶馬、奔馳一眾整車廠的“芳心”。此外,公司研發的全球首款高壓快充直流轉換模塊已成功應用于保時捷。
喻凱表示:“對研發的注重可能在短期內無法完全體現在業績上,但長期來看,隨著迭代產品的不斷推出和搶占市場,我們才真正進入到收獲期。”
在智能駕駛上走在前列的均勝電子,正將更廣闊的未來“押注”在智慧交通上。作為公司智能車聯業務的實施載體,子公司均聯智行積極參與國際及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如與歐洲導航數據標準協會共同啟動基于NDS.Live新一代地圖數據標準的首個應用開發項目。
此外,均聯智行還與百度、阿里、騰訊等32家機構共同制定《基于車路協同的高等級自動駕駛數據交互內容》。該標準主要針對L4高等級自動駕駛中的車路協同典型應用場景,以及場景中的感知、決策、控制數據內容。其目的是利用路側基礎設施的感知、預測等能力和車路通信技術,增強自動駕駛車輛的感知、決策和控制能力,助力高等級自動駕駛安全落地。
望向目之可及的未來,喻凱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是一個車、路、網協同的生態體系。”
這一施工圖最早會在哪里建成落地?“中國的潛能不可限量,均勝希望能分享發展成果,并和伙伴一起,用中國速度推動整個行業的共同前進。”喻凱的回答擲地有聲。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