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09:56 | 來源:投資者網 | 作者:丁琬瓔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管控不力、頻收罰單之下,被“專項檢查”的太平洋證券三季度交出的成績單有些“慘淡”。
對太平洋(3.800,-0.01,-0.26%)證券來說,2020年“有點難”。
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平洋證券”,601099.SH)三季度財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減少43.22%,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75.25%,是A股上市券商中唯一一家前三季度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雙降的券商。
然而太平洋證券的“麻煩”還不止如此:今年以來,太平洋證券接連收到內蒙古證監局、云南證監局、廣東證監局的罰單,同時,在監管評級上也持續降級,自7月開始被云南證監局實施“專項檢查”數月有余,截至發稿時,尚未有明確進展公布。
《投資者網》就上述問題致函太平洋證券,未收到回復。
頻收罰單評級連降
據官網資料,太平洋證券于2004年1月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注冊成立,注冊資本6.65億元。2007年12月28日,太平洋證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證券行業第7家上市的證券公司。
2020年以來,太平洋證券接連收到內蒙古證監局、云南證監局、廣東證監局的罰單,涉及的問題包括內部經營及合規管理、風險管理、執業督導等問題(見圖1)。
另外,中國證監會8月26日公布的《2020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顯示,太平洋證券的評級已降至CCC,而2017年,該公司的評級還為A,2018、2019年其評級分別為BB、B,不難看出,這已是太平洋證券連續三年被下調評級。
證監會官網顯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而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持續合規狀況為基礎,結合公司業務發展狀況,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合規管理、風險管理以及風險控制指標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整體狀況。”
不過,東北證券(9.440,-0.02,-0.21%)投資銀行總部周璐向《投資者網》分享到,“證監會會對不同類別的證券公司在行政許可、監管資源分配、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實施區別監管。”
此外,據7月18日公告稱,公司收到云南證監局《專向檢查通知書》,根據《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云南證監局對公司實施專項檢查。至今已過去數月,上證e互動平臺也有不少投資者對此表示關注,但截至發稿時,并未有進一步公告和回復信息。
前三季度凈利下滑近八成
管控不力、頻收罰單之下,被“專項檢查”的太平洋證券三季度交出的成績單有些“慘淡”。
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7.98億元,同比下降43.22%,相較于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5.57%的增速差別巨大,而歸母凈利潤9917.34萬元,同比下降75.25%,降幅也尤為明顯。
三季報中提到,“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各業務盈利情況與證券市場緊密聯系,受到證券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影響,報告期內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幅減少,預計全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可能與上年相比將發生較大變化。”
財報中提到的“證券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影響”是指疫情,還是資本市場?
通過整理各券商三季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在A股上市的40家券商營收同比增長28.86%;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0.25%。多數券商實現大豐收,有3家券商營收規模出現下滑,3家凈利潤下滑,而太平洋證券是唯一一家營收和凈利雙降的券商。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其“逆勢”雙降?
據同花順(137.030,-0.97,-0.70%)軟件統計,有不少投資者也針對這一問題向太平洋證券發問。
公允價值變動同比減少近10億
上證e互動平臺上有投資者問到,“隨著三季度全國疫情的逐步好轉,但公司業績不但沒有明顯增加,反而還在下降,請問是什么原因?”太平洋證券方面回復到,“與去年同期比較,公司三季度業績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市場行情影響,權益類和非權益類證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減少。”
三季報顯示,太平洋證券前三季度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3.59億元,而去年同期為6.27億元,財報中解釋為“持倉市值變動所致”。
因財報并未完全披露其持倉的“權益類和非權益類證券”,然而《投資者網》注意到,太平洋證券被列入前十大股東的久日新材(43.010,-0.36,-0.83%)長期處于破發狀態,其股價低迷的表現,很有可能給太平洋證券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作為久日新材科創板IPO上市的聯席主承銷商,太平洋證券持有久日新材約140萬股的股票,持股比例為1.26%,是該公司第九大股東(見表1)。
作為科創板公司中破發幅度最大的公司,久日新材的股價大部分時間都低于發行價,12月11日,久日新材的股價收于43.37元,相較于發行價66.68元下跌35%。
太平洋證券投資久日新材是否算是“踩雷”,如今看來還為時尚早,但 “逆勢”雙降的前三季度財報,源于“受市場行情影響,權益類和非權益類證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同比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盈利能力較為薄弱,業績穩定性較差。
其近幾年“過山車”式的歸母凈利潤變動也印證了這一點。2015年至2019年,太平洋證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33億元、6.68億元、1.16億元、-13.22億元、4.63億元,2018年甚至出現虧損(見圖2)。
單看第三季度業績,太平洋證券雖然營收同比仍下跌9.55%,但較第二季度跌幅53.9%環比已經收窄,歸母凈利潤增長8.19%,環比已扭虧為盈。
在資本市場整體回暖后的疫情階段,太平洋證券能否持續三季度的勢頭,第四季度能否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市場將拭目以待。(思維財經出品)■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