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10:25 | 來源:華夏時報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事實上,自招股說明書披露以來,針對藍箭電子IPO的質疑就不斷,而近期其保薦機構金元證券也因財務造假案遭重罰。
2020年12月底,華南地區較具規模的半導體封測企業佛山市藍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箭電子”)成功獲得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審核通過。保薦機構為金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元證券)。
盡管藍箭電子已成功過會,但發審委會議仍提出了問詢問題,要求發行人代表就研發項目確定到完成過程、研發活動細節等相關研發問題作出說明。
事實上,自招股說明書披露以來,針對藍箭電子IPO的質疑就不斷,而近期其保薦機構金元證券也因財務造假案遭重罰。
1月4日、5日,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先后兩次發布公告稱,分別收到來自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濟南市中級法院的雅百特投資者索賠案判決書,判決*ST雅博(2.700, -0.04, -1.46%)(原雅百特)向投資者賠償344.7萬元損失,判決金元證券、眾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對*ST雅博的賠償義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記者了解到,事件的起因源于ST雅博曾于2020年12月發布公告稱,共計新收約702起訴訟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的案件,金元證券約在651起糾紛中位列被告席,涉案金額近5000萬元。而藍箭電子正是金元證券年內保薦成功的首單科創板項目。
“之所以越來越多半導體企業走上IPO之路主要是由于行業的資金需求,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中和應泰首席研究員呂長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研發能力成問詢焦點
在藍箭電子闖關科創板的進程中,其產品研發流程及研發人員情況等問題被上交所重點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藍箭電子是一家從事半導體器件制造及半導體封裝測試的企業,主營產品包括自有品牌產品和封測服務產品。半導體封裝測試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保持高水平的研發投入以實現技術不斷創新是行業內企業競爭的關鍵所在。
那么,藍箭電子研發能力到底如何?從其研發投入便可窺探一二。
記者查閱藍箭電子招股書發現,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藍箭電子研發費用分別為2260.72萬元、2163.19萬元、2768.17萬元、1144.30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4.35%、4.46%、5.65%、4.70%;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5.57%、6.14%、6.21%、6.06%。由此可見,藍箭電子研發投入明顯低于行業平均值。
此外,截至2019年12月31日,藍箭電子擁有技術研發人員共計121人,僅占公司員工總數12.11%,與科創板其他上市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據招股說明書披露,公司員工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共有78人,由此可推算出,在研發人員數量為121人的情況下,至少有43名研發人員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其研發人員的專業性值得深究。
目前,藍箭電子還是以傳統封測技術為主。其僅掌握先進封裝中Flip Chip技術,但數字電路封裝技術需要掌握更多先進封裝技術,藍箭電子攻克其他先進封裝技術仍存在一定技術壁壘。技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藍箭電子不能加速趕上或者縮小技術差距,日后如何提升產品的滲透率?是否會繼續加大市場推廣費?這樣的話又將對公司的業績造成怎樣的影響?
針對上述問題,本報記者按照藍箭電子要求發送采訪函,截止發稿前未獲得回復。
經營業績不佳,信披真實性待考
事實上,藍箭電子研發能力遭到市場及監管部門質疑也有跡可循。
從經營數據來看,與同行可比企業相比,藍箭電子并不出彩。據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1923.88萬元、48478.84萬元、48993.53萬元、24321.56萬元;相應年份的凈利潤分別為1838.06萬元、1075.41萬元、3170.10萬元、2201.18萬元,業績成長不穩定。
不僅如此,藍箭電子的信披質量也有待考證。僅購銷金額就存在多處問題,以藍箭電子第四大客戶深深愛(833378.OC)為例,2017年涉及銷售金額2001.28萬元,占當期銷售總金額的3.85%。但據深深愛的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前五大供應商中并沒有藍箭電子,但其對第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為1485.21萬元,為什么藍箭電子披露的采購金額對得上,但銷售金額卻對不上呢?公司是否涉嫌虛假披露?
除此之外,藍箭電子還存在同行企業既是客戶又是供應商的情形。
招股書顯示,華潤微(67.850, -0.85, -1.24%)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華潤微")為藍箭電子的同行可比公司,與此同時,華潤微是藍箭電子2018年的第三大供應商,藍箭電子主要向其采購芯片,當年的采購金額為1621.66萬元。同時,華潤微又是藍箭電子2019年的第三大客戶,銷售金額為2057.71萬元。
自有品牌業績連年下滑
目前,藍箭電子的主營業務為自有品牌和OEM(為Fabless和IDM等提供半導體封裝和測試),而自有品牌的盈利模式是外購芯片,進行封測后再出售。
“企業需要加強內部控制,自身管理要做好;要重視研發,重視核心競爭力;平時要多扶持、支持國內供應商,不能為了便宜、省事長期利用外國芯片或者芯片供應商單一,要做到供應商爭取多元化,爭取給國內供應商進入的機會。“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
2017年至2020年1-6月,藍箭電子自有品牌收入分別為3.63億元、3.14億元、2.90億元、1.10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70.17%、65.39%、59.53%、45.57%,藍箭電子自有品牌的收入在持續下降。
2017年至2020年1-6月,藍箭電子封測服務收入分別為1.54億元、1.66億元、1.97億元、1.31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29.83%、34.61%、40.47%、54.43%。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藍箭電子集成電路產品收入的增長與其降價策略、OEM業務有關。然而,該業務卻早已是紅海市場。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統計,近年來國內的封測行業保持高速增長,成為半導體產業鏈中對的“明星”,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1099億元擴大至2019年的2349.7億元,2013-2019年復合增速約為13.5%,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達2841.2億元,市場規模巨大。
為保持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相應市場份額,報告期內,藍箭電子對二極管、三極管、電源管理產品等都進行降價調整,這種降價行為是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有效手段,藍箭電子因此銷量上升。
“半導體板塊依然是未來3-5年投資的黃金賽道之一。”一位上海公募基金經理就曾經對媒體表示。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芯片半導體賽道共發生投融資事件3169件,總投融資金額超6025億元。自2019年三季度以來,以半導體芯片為首的科技股就引領創業板指不斷創新高,從而也引得越來越多的半導體企業奔赴IPO之路。風口裹挾之下,藍箭電子最終能否成功登上資本市場,《華夏時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