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13:49 | 來源:中國經營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開數據顯示,聯想集團2019/2020財年的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占比為2.6%;而依據截至2020年8月31日科創板165家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比平均值為18...
1月12日,聯想集團(00992.HK)向港交所提交公告,宣布董事會已批準可能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并向上交所科創板申請CDR上市及買賣的初步建議。
次日,據彭博報道,進一步披露了聯想集團科創板上市的計劃,稱聯想集團將在2021年上半年于科創板上市,同時將與中金公司就15億美元的上市融資進行合作。對此,聯想集團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CDR項目公司初步決定選擇中金作為保薦人,價格將參考市場發行價格,計劃發行10%的股本,按目前9.1港元/股的價格計算,融資額預計人民幣100億元左右。聯想集團會在2月股東大會后提交申請,上市時間要等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批。
相比于深證主板、創業板、中小板和上證主板,聯想集團此次選擇了聚焦“硬科技”企業定位的科創板。不過,聯想集團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過去一直受到外界非議,其走的“貿工技”路線也一直被外界質疑。
公開數據顯示,聯想集團2019/2020財年的研發投入在總營收中占比為2.6%;而依據截至2020年8月31日科創板165家上市公司的中期報告,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比平均值為18.53%。這顯然會讓外界疑惑,闖關科創板的聯想集團科技含量夠嗎?
“回A”契機
目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為公司回A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動力。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申請CDR上市及買賣的初步建議,聯想集團擬發行新普通股,占公司經擴大后的已發行普通股股份總數不多于10%。所募得資金將用于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研發,相關產業戰略投資,及補充公司營運資金。
公告顯示,上述發行CDR及科創板上市的整體建議均取決于市場情況、股東批準以及相關證券交易所及監管機構的必要批準。
對于為什么要在此時選擇回A,聯想集團方面對記者表示,“目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為公司回A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動力。”
聯想集團表示,從內部看,盡管面對重重挑戰,但聯想集團在2020/2021財年第二季度的營業額和利潤依然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主營業務的營業額六個季度以來首次全部實現增長,推動集團整體營業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并且同比提升超過7%。利潤增長則更為強勁,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達32.6億元、21.5億元,比上年同期都實現了超過50%的大幅提升。
從業務情況來看,聯想集團業務主要分為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3大業務板塊。最大的營收、利潤來源一直是PC,長期占據全球PC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集團宣布回歸A股,除了趕上業績轉好之外,也正值全球個人電腦需求回暖之際。
事實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個人電腦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市場規模也逐步萎縮。
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PC市場更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寒冬,聯想集團一度面臨工廠和園區延期開工、生產停滯、相對經營成本提升、用戶需求延緩等諸多挑戰。
但隨后的疫情同時也催生了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泛娛樂等新的商業機會,從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PC市場逐漸回暖,全球PC出貨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近日國際數據公司(IDC)全球季度個人計算設備追蹤報告的初步結果顯示,2020年全年,全球PC市場出貨量超3億臺,同比增長13.1%,創下近年來新高。其中,聯想出貨量位于市場第一,占據24%的市場份額。
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傳統個人電腦(包括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工作站)需求再次大增,有數據分析機構稱,整個PC全球市場上一次出現如此大的增長還是2010年。
此外,從外部環境看,當下正值科創板紅利期,已經有不少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趁此機會回歸A股。
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PC市場回暖有疫情影響下的偶發因素,而科創板的靈活機制和遠高于港股的估值,是吸引聯想回到科創板的最主要原因。聯想作為一個PC企業,整體市場環境已經決定了其業績構成,即使短時間的好壞也不會改變對其價值的判斷。
科技含量
近幾年聯想集團研發規模有所上升,但其研發占比仍有待提高。
對于回A,聯想集團還表示,“一方面,回歸A股科創板,將幫助公司更好利用國內蓬勃發展的資本市場的力量,增進公司資本結構的多元優化,壯大公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資金實力。另一方面,在港股和A股同時上市,也將助力公司進一步踐行‘雙循環’的大政方針,增強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緊密連接,實現兩個市場協同效應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聯想集團選擇了在科創板上市。科創板的定位是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比拼的是科技含量。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營收占比的平均值為18.53%,比2019年提高6個百分點。
中國證監會曾經就“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公開做出說明,其包含3項常規指標,分別是“研發投入金額或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發明專利”“營業收入或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證監會認為,這3項指標主要反映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果產出及其對企業經營的實際影響,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企業的“科技含量”。
聯想集團2019/2020年報顯示,其當年研發費用為13.35億美元(約86.5億元),占總營收507億美元(約3283.38億元)的2.6%。這與科創板的平均值存在較大差距。
過去關于聯想集團“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爭論廣為人知,其“貿工技”的發展路線也被外界詬病。
聯想集團在創辦初期的前十年,采取“技工貿”戰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上世紀90年代時,聯想遇到了“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技工貿”是指倪光南主張研發核心技術,以此搶占科技與市場的制高點,其提出要自己做芯片,做中國版的英特爾;而“貿工技”則是指柳傳志希望先利用成本優勢占領市場,擁有一定規模后再去做技術開發。后來,柳傳志堅持的貿工技路線勝出。
隨著聯想由“技工貿”轉到“貿工技”的發展路線,其也開啟了大規模的海外收購,外界也因此吐槽聯想開始喪失了研發的屬性。
與此同時,與聯想同在起跑線的華為選擇了“技工貿”路線,業內也一直喜歡用“技工貿”和“貿工技”拿華為和聯想做比較。
數據顯示,華為2019年研發費用達1317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超過15%;而華為的同城兄弟中興通訊,2019年研發費用也達125億元,研發占比接近14%。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盡管近幾年來聯想集團研發投資規模有所上升,但其研發占比仍有待提高。
對于“科技含量”的話題,聯想集團方面在受訪時強調其“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聯想集團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聯想在全球共設有17處研發基地,構建了聯想創投(面向未來5~10年)、研究院(2~5年)、產品事業部(1~2年)三級研發體制。聚焦于人工智能、5G、云計算、邊緣計算、區塊鏈等前沿科技,聯想每年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投入研發,在全球積累專利及專利申請近3萬件,其中5G標準必要專利數超過1000件。”
聯想集團方面還表示,聯想集團從創立之初就非常重視技術創新,堅持不懈投入,建立完善的創新體系,重視專利保護,重視產學研合作,持續取得豐碩的創新成果,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