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10:40 | 來源:中國網財經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目前來看,社區團購模式一方面試圖在上游改變傳統零售供應鏈,另一方面嘗試通過爆款低價培養消費者網上團購習慣。...
前段時間,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必須遵守“九不得”,讓引發社會熱議的社區團購大戰有所降溫,“九不得”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求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嚴防大數據“殺熟”等情況發生,防止無序競爭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社區團購的戰火并未熄滅,只是各家平臺企業放低姿態,不再高調宣傳,從過去的野蠻生長向精細化運營發展,老玩家補充資本彈藥、繼續擴大戰線,新玩家還在不斷入局、來勢洶洶。這一商業模式的未來還沒有定論,不過從中可以看到社會以及監管部門對于平臺型企業越來越多的期許。
社區團購的隱患究竟是什么?
目前來看,社區團購模式一方面試圖在上游改變傳統零售供應鏈,另一方面嘗試通過爆款低價培養消費者網上團購習慣。在供應鏈端,各家社區團購平臺正在自主搭建供應鏈體系,逐步取代中間批發商、社區小店的流通功能;在消費端,則依靠補貼、秒殺、特價等打法快速攻城略地搶奪更大市場份額。
隨著競爭愈發激烈,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在流通環節,品牌商、經銷商多有抵制,他們擔心因社區團購采取資本補貼的跑馬圈地模式,毀掉了苦心經營多年的經銷秩序和價格體系;另一方面,這一模式的未來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依靠補貼得來的低價不可能一直延續,一旦價格不如周邊的市場和社區零售店,消費者還是會回到傳統渠道,所以,這種靠補貼占領市場的社區團購模式很難培育出強大的忠誠度。
從宏觀角度看,這種社區團購模式還有更加嚴重的隱患——或將動搖民生基礎。試想,一旦平臺巨頭再度上演當年“XX大戰”的戲碼,先用低價補貼獲取流量,之后壟斷流量與供應鏈話語權,隨之逐步抬升價格,而已經沒有了其他社區零售店,失去選擇余地的消費者,就只能聽之任之。
但這一次戰火波及到的,是承擔著為億萬消費者服務的街邊小店、菜市場攤販等。據全國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批發和零售行業登記戶數超過3000萬戶,而阿里巴巴零售通和奧維分析數據顯示,傳統線下零售小店超過600萬家,每天服務超過1.2億消費者。可以說千萬計的批發和零售商戶,對于“保民生”、“保就業”、“保市場主體”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及時出臺“九不得”等相關政策規定,權威媒體發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的呼吁,努力讓社區團購的競爭回歸公平有序,避免資本亂戰之后的一地雞毛,是十分必要的。
賦能小微商戶是平臺型企業的責任
站在整體社會價值角度看,或許平臺型企業的另一個選擇更加符合社會和經濟的需求。那就是以賦能共贏的經營理念,通過賦予零售產業鏈上下游數字化能力,降本增效,使得平臺、小微商戶和消費者都能夠享受到數字化升級的紅利。在這一過程中,平臺型企業并不過分擠占產業鏈條上的經銷商、小店的生存空間,而是在賦能中與他們共同成長,分享紅利。
商務部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多數零售小店已經意識到自身短板對于經營發展的限制,并正在尋求轉型升級之路。數據顯示,小店經營業主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運營指導和租金補貼,除此之外供應鏈合作、設施升級、宣傳推廣等方面也有較高訴求。
而商戶的這些需求,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解決的,這正是各大平臺型企業的用武之地。其實各大平臺型企業都已有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中小商戶的轉型痛點。例如C端的阿里、京東與B端的拉卡拉等企業,均有各自的為商戶賦能的方式和手段,能夠幫助線下小微商戶補齊短板,優化產業鏈條,并從中獲得自身業務的增長。
阿里的零售通、京東的新通路以及拉卡拉的云小店等服務系統,可以在貨源、物流等方面賦能給商戶,還可以為中小商戶提供數據分析、精準選品、營銷推廣等方面的數字化支持,有效改善小微商戶的經營狀況,降本增效,提升社區小店的競爭力。
拉卡拉的業績增長也反映了商戶對這一模式的認可。數據顯示,拉卡拉商戶經營業務占整體營收的比重,從2018年的3.54%,上升到2019年的9.02%,2020年上半年,商戶經營業務營收則達到3.2億元,同比增長達109.36%。不斷提升的占比,映射出這一市場的廣闊和商業上的想象空間。
從零售的變革歷程來看,零售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社區團購也是零售場景變革中不斷細分下的新事物之一。社區團購大戰帶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競爭要回歸有序理性,更重要的是平臺型企業要在獲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照顧到更廣泛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找到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