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09:0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電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國作為全球脫貧的樣本國家,與時俱進的脫貧模式為全球矚目。揮別傳統的助農脫貧模式,在中國電商大發展的時代,通過電商扶貧助農成為很多電商平臺的主題之一。2月24日,....
中國作為全球脫貧的樣本國家,與時俱進的脫貧模式為全球矚目。揮別傳統的助農脫貧模式,在中國電商大發展的時代,通過電商扶貧助農成為很多電商平臺的主題之一。2月24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制作的八集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表示,“農村電商的興起,降低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也為許多貧困地區拓展出脫貧攻堅的新渠道。”
藍科技注意到,《擺脫貧困》專題片里的拼多多,因為其在扶貧助農上與眾不同,也更加“徹底”,加上其對扶貧助農的巨大推進與賦能作用而格外引人注目。
同樣是電商扶貧,拼多多的迥異之處體現在哪里?他們做對了什么?一、拼多多培養農業人才品牌和銷售意識電商扶貧隨處可見,但是拼多多卻不走尋常路,不僅帶著深耕農業“最初一公里”的初心,而且身體力行進行全產業鏈布局。過去中國的三農問題,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產能不足、滯銷嚴重,因此導致農民種植農產品,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農民務農沒有積極性。
拼多多針對這一痛點,在扶貧助農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比如上述專題片《擺脫貧困》,該專題節目中的人物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聯合拼多多講師共同為學員普及電商知識,帶動當地農民拓展銷售渠道、培養品牌思維。通過為農村輸血與造血,彌補過去農村農業人才不足的短板。與此同時,朱有勇院士還躬親示范,通過拼多多直播帶貨,創下拼多多一小時售罄25噸土豆的紀錄。值得一提的是,朱有勇院士是云南農業大學的前校長,院士直播也為云南農大3萬師生的“直播家鄉、扶貧助農”活動做出了示范,號召在校學生真正“直播家鄉、扶貧助農”。
二、為新農人設立合理的利益機制2015年時拼多多就提出了“新農人”體系,通過市場機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導受過高等教育、了解互聯網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拼多多于2018年創立“多多大學”,建立了線上線下兩條專業性“扶貧產品上行與互聯網運營”課程培訓通道,從人才培養體系上為農業帶來變革。截至目前,“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在此基礎上,平臺將各地區的線下課程,通過線上大規模推動,累計觸達49萬扶貧產業經營者,覆蓋全國所有的貧困地區。這個過程中,拼多多將農業變成了一條理想的創業賽道。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拼多多平臺已直接帶動全國超過10萬名新農人返鄉創業,越來越多的致富帶頭人脫穎而出,讓貧困地區有產業、有利益。三、打通供需兩端的天花板作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拼多多擁有的,不只是從農業、農村著手的戰略基礎,更有著無可比擬的平臺優勢與用戶資源優勢。從用戶數據來看,截止2020年9月底,拼多多APP月活達到6.43億,同比增長50%。從銷售數據看,截止到2020年9月30日,過去12個月內,拼多多GMV達到14576億元,同比增長73%。龐大的用戶群體是一個值得深挖的寶藏。
尤其是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定制。從生產銷售到終端消費,更加透明與可信,這是商業零售的發展趨勢,也是拼多多扶貧助農的路徑。從供應端上,拼多多一直深耕農業大市場,過億量級的小農戶生產主體,以及5.5億的中國農村人口,就是其定調為農產品交易平臺的根本,而其銷售端,拼多多的用戶覆蓋更加廣泛。從村鎮、三四線乃至一線城市,都有大量的忠實用戶。“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在拼多多上的成功,也源于農產品市場,一直存在著供應端與銷售端的極大不平衡,以及農產品生產過剩、城市農產品卻供不應求的矛盾。拼多多正是通過其新型電商平臺,打通了農產品供應到銷售的整條產業鏈,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閉環。
例如,出產諾鄧火腿的云龍縣,曾經是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逐步擺脫貧困以后,標準化、規模化不足成為其發展瓶頸,加工出廠的產品類型和銷售渠道單一,成為云龍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道路上的“攔路虎”。諾鄧火腿生產企業通過與拼多多合作,持續實現了線上銷售,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銷量,曾經只是小有名氣的諾鄧火腿,由于產品線的拓寬,引進了電商渠道,因此吸引產業投資,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拼多多賦能下的農業,更多時候是以點帶面,往往能夠通過一款產品,形成了一個大產業。
諾鄧的案例說明,拼多多的扶貧助農措施落地后,不僅為農戶、農民帶來更多創業機會、創造更多收入,也在創造新需求、“拼”出新產業。在建立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加工鏈條上,拼多多帶來的也是產業化效應。在拼多多的賦能下,農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并不斷升級,與此同時,也提升了農民開闊眼界、擁抱新模式的思想意識,為未來更大的農業產業革命,做足鋪墊。拼多多與其它電商平臺單純的補貼思路、帶動農產品銷售方式有著本質的不同。拼多多從農村市場真正存在的核心痛點出發,不斷解決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的系列問題,“治標更治本”。
首先,在農產品生產問題上,拼多多引進專家進行科技助農,從農業供應端的人才培養、產能提升方面,徹底解決農產品供應端的問題。其次,通過整合供應端與銷售端的平臺交易方式,拼多多的拼購模式也是創新之舉。借助農業,拼多多已經將產地直發的模式進行了規模化、標準化,并通過平臺快速的實現農產品營銷流量分發,打開了農產品的銷路。與此同時,在生鮮倉儲、物流運輸等方面實現信息化,形成商業閉環。第三,在平臺賦能方面,拼多多的模式是以包裹為運營核心,解決了農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的分散式生產方式帶來的問題。
由此,拼多多賦能下的扶貧助農產業化的趨勢,也更加明顯。最后,在拼多多完善的物流系統、庫存管理系統的賦能下,農產品在流通環節的效率大大提升,不僅降低了流通成本,也減少了因為儲運過程帶來的損耗,為農戶實現最大化的利潤提供了可靠保障。在此基礎上,拼多多還通過農產區生產、種植的標準化推廣,以及這類生產方式的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扶貧助農的戰略體系,此舉既有前瞻性的高度,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結語拼多多的扶貧助農與眾不同,其戰略思路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因此,拼多多也在深耕農業這個大產業后,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力。這也符合2018年,拼多多提出"最初一公里"戰略。拼多多電商扶貧搭建的是具有可持續的完善體系和平臺,這才是電商扶貧要打一場持久戰的根本。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