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15:36 | 來源:證券日報網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ST華訊的狀況并不是個例,還有多家公司觸及多項終止上市的指標。從披露的公告中可以看出,持續經營能力、重大訴訟、此前被立案調查、擔保問題未解決等事項,皆是構成這...
截至4月24日,滬深兩市中的*ST網力、*ST華訊、*ST數知、*ST易見、*ST大集、*ST騰邦、*ST明科、*ST濟堂等8家公司出現股價跌破1元的現象。這也意味著,除去公司原本就存在著的風險,能否自我拯救避免面值退市成了當務之急。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13家公司出現了跌破面值的現象,除上述8家公司之外,還有*ST東電、*ST艾格和退市新億、退市拉夏、退市中新。這些公司中,*ST濟堂收到了上交所監管工作函,提及公司觸發相關退市規定的情形,并被停牌。在停牌之前,*ST濟堂已跌破1元;*ST東電和*ST艾格發布公告,稱交易所決定對公司股票終止上市;退市拉夏、退市中新已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新億退市整理期已結束。
對于兩市接連出現有公司跌破面值的現象,有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當前的環境下,“借殼”不再是一件熱門的事情,因此,“殼”公司的價值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公司在過往經營中存在諸多問題,“炒小炒差”的現象有所遏制,綜合因素之下,這些公司陸續被投資者用腳投票,出現了跌破面值的現象。
13家公司今年跌破面值
上述8家公司,目前的情況并不樂觀。4月23日,*ST華訊再度發布公告,提示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
此前,*ST華訊曾預計公司2021年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公司2021年期末凈資產為負值。需要注意的是,如果2021年年度報告出現“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人民幣”或者“2021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2021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ST華訊的股票將因觸發財務類強制退市條件,被深交所強制終止上市。而目前除了財務類強制退市條件之外,公司還面臨著面值退市的危機:截至2022年4月22日,公司股票收盤價格為0.77元/股,公司股票已連續6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每股1元。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現在從法律層面來看,上市公司的良幣驅逐劣幣氛圍已經形成,在“應退盡退”之下,一些劣質上市公司失去了“殼”價值,這也是近來陸續有公司跌破面值的原因之一。
股票退市投資者也可維權
*ST華訊的狀況并不是個例,還有多家公司觸及多項終止上市的指標。從披露的公告中可以看出,持續經營能力、重大訴訟、此前被立案調查、擔保問題未解決等事項,皆是構成這些公司當前的風險來源。
例如,*ST東電公告顯示,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的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觸及了交易所相關規定中的終止上市情形交易,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ST東電股票自4月28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交易所將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公司目前大多還有數萬名投資者,如果公司最終被要求退市,投資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也比較受關注。
“退市新規施行以來,常態化的退市之下,投資者風險意識也大幅提升,例如,*ST艾格的終止上市,不設退市整理期,終止上市后,將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而這家公司被投資者‘拋棄’的背后,是公司經營基本面的全面崩壞及存在諸多隱患。”王智斌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這些退市的公司中,退市并不意味著“終結”,此前已有一些公司因為被行政處罰而引發了投資者訴訟,“退市并不代表責任也要結束,需要承擔的責任依舊要承擔,投資者維權仍然可以進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