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7 15:18 | 來源:中證網 | 作者:李洋 程鑫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傳統的公募“固收+”投資策略由“固收”和“+”兩部分構成,按照“+”的方向不同可以分為“固收+轉債”、“固收+權益”、“固收+打新”和“固收+衍生品”幾類...
傳統“固收+”策略通常指在低波動固收類資產持倉基礎上,配置一定比例高波動資產或增加一定比例收益增厚的策略,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相對更高的收益。而廣義的“固收+”策略則指風險收益特征與傳統“固收+”基金類似的產品,但持倉中不一定有固收底倉的資產,例如股票多空策略等。本期以傳統“固收+”策略為分析對象,對常見“固收+”策略類別進行探討。
傳統的公募“固收+”投資策略由“固收”和“+”兩部分構成,按照“+”的方向不同可以分為“固收+轉債”、“固收+權益”、“固收+打新”和“固收+衍生品”幾類。
通常而言,“固收+”策略的固收部分多數以高等級信用債票息策略為主,以獲取相對穩健的底倉收益,對于久期、杠桿、利率波段等策略的應用相對純債基金而言比較謹慎。因此,多數時候主要關注管理人的信評團隊和信評能力。當然,也有少數管理人在固收策略部分做得比較積極,需要關注產品中偏債基金經理和團隊的固收背景和能力圈。
對于“固收+權益”策略,由于股票與債券長期存在“蹺蹺板”效應,該策略基金可在投資允許范圍內,根據市場環境進行股債資產配置,以達到約束條件下最優風險收益水平。對于權益部分的投資,需要關注基金經理的分工機制、各自背景、能力圈和投資風格。對于固收背景出身的管理人,在權益投資上多數以自上而下的擇時及行業配置為主,個股選擇上或高度配置高股息個股,或依托平臺權益團隊的投研力量;而對于股債雙基金經理,權益背景出身的管理人,大多以自下而上的個股挖掘優選為主、結合自上而下的組合優化策略。基于權益配置及選擇邏輯的不同,不同產品在持股集中度、換手率以及規模風格、價值成長風格上,存在一定差異。
“固收+打新”策略,本質上是“固收+權益”策略下的細分領域,指專注于打新策略的基金,更多是在前幾年打新市場火熱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產品,以靈活配置型基金(Wind二級分類)為主。由于整體風險收益特征以及權益敞口暴露與“固收+”基金類似,隨著“固收+”基金的興起及打新熱的退潮,轉為“固收+”基金運作和推廣。相對來說,“固收+打新”策略需要關注管理人打新的中簽率和基金規模。一方面,滬、深兩市對于打新底倉分別有6000萬元和1000萬元的限制,若想兩市打新,需有7000萬元底倉市值,為降低底倉波動的影響,產品規模不宜過小,2億元以上較為合適;另一方面,考慮市場打新收益有限,為了不對收益有過多稀釋,產品規模又不宜過大,因此規模到一定程度以后此類產品會采取限購措施。
“固收+轉債”策略,更多是通過轉債資產來增強收益彈性。隨著近幾年轉債市場的擴容,優質轉債資產逐步增加,管理人運用轉債來增厚收益的策略也不在少數,以混合型一級債基和混合型二級債基(Wind二級分類)為主。這類策略首先需要按照轉債倉位和屬性折算的權益敞口暴露對產品做一定的分類篩選,部分重倉轉債多為股性轉債的基金并不屬于“固收+”基金的范疇,需將其劃為可轉債主題基金。對于在范圍內的基金而言,需要關注基金經理轉債的投資策略。通常來說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債性轉債做固收類資產的替代;一種則是在債性轉債和股性轉債之間進行平衡。此外,由于可轉債更多依托于正股的表現,部分管理人也會在轉債與正股之間進行性價比比較,擇機進行兩類資產的配置。
對于“固收+衍生品”策略,由于衍生工具在公募基金中的運用相對受限,常見的主要通過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的敞口暴露對組合中權益、固收資產風險進行一定的對沖。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權益或固收倉位,但相比于直接調整倉位而言,衍生品工具的應用更靈活,流動性更好。此類策略重點關注管理人衍生工具的運用能力與經驗,常見于公募專戶背景、量化背景和資管背景的管理人。
由于“固收+”基金追求絕對收益的定位,在資產風格輪動的背景下,單獨依靠某一類或兩類資產去獲取絕對收益的難度較大,部分管理人將以上幾類資產和工具進行結合運用,已達到全天候的效果。當然,這也對整個管理團隊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注團隊搭建完善、策略分工細致且能力圈較廣的管理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