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14:10 | 來源:中國網財經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招股書顯示,辰奕智能主要通過ODM模式(原始設計制造商)生產智能遙控器等產品,服務于家電及智能家居行業客戶。2021年,公司94.04%的營收來自智能遙控器,其中電視、機頂...
近日,廣東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辰奕智能”)更新了招股書,擬沖刺創業板。
作為ODM廠商,近年來辰奕智能所服務的家電及智能家居行業需求萎縮,對公司未來成長性帶來了挑戰。同時,辰奕智能所在的細分領域對公司技術研發能力有著一定要求,但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公司且逐年下降。因此,深交所對公司核心技術情況提出了問詢,并質疑其創業板定位。
業績變動異于同行業公司
招股書顯示,辰奕智能主要通過ODM模式(原始設計制造商)生產智能遙控器等產品,服務于家電及智能家居行業客戶。2021年,公司94.04%的營收來自智能遙控器,其中電視、機頂盒為最主要應用場景。
作為配套部件供應商,辰奕智能的經營情況與下游家電市場行業的景氣度息息相關。但多家數據機構顯示,家電市場總體需求不振,基本處于存量競爭市場。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全渠道零售量規模為1672萬臺,同比下滑6.2%;零售額規模為531億元,同比下滑10.5%。同時,奧維睿沃數據稱,2019-2021年全球彩電出貨量總體呈下降趨勢,2021年出貨量為214.5萬臺,創下六年來新低。
在行業“寒氣”的侵襲下,辰奕智能的同行業公司業績出現下滑。迪富電子與超然科技2022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91.37萬元和-34.6萬元,分別同比下降46.30%和173.68%。
引起質疑的是,辰奕智能近年來業績不降反增,業績變動異于同行業公司。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報告期內辰奕智能實現營收分別為3.51億元、4.54億元和6.2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144.21萬元、6057.36萬元和6689.53萬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歸母凈利潤3394.94萬元。
其中,辰奕智能的智能遙控器營收增速尤為明顯。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智能遙控器營收從2.96億元增至5.71億元,在行業總體下行的情況下,2020年同比增長40.54%、2021年同比增長37.26%。
對此,深交所要求辰奕智能說明業績增長于同行業公司業績變動趨勢不一致的原因。辰奕智能回應稱,公司遙控器產品所屬細分領域為智能電視,近年來電視機等產品不斷向智能化換代,公司產品收入與市場變動趨勢一致。
實際上,辰奕智能遙控器所屬的智能電視領域增速也在放緩,2021年甚至達到負增長。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智能電視銷量為2387萬臺,同比增長48.26%,此后增速呈總體下降趨勢。2019-2021年,我國電視機銷量增長分別為6.17%、2.77%和-6.71%。
辰奕智能在招股書中坦言,若下游家電行業持續下滑,將會對公司智能遙控器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創業板定位引深交所質疑
智能電視市場規模下降的背景下,企業紛紛開始著重發展技術創新能力,以此構建自身業務能力的護城河。但是,辰奕智能在智能電視領域所需的智能遙控器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引深交所關注,同時深交所質疑公司創業板定位。
問詢函顯示,深交所要求辰奕智能逐項列表說明公司核心技術和主要產品的技術壁壘、掌握的核心技術是否屬于行業內通用技術或必要技術。
對此,辰奕智能在問詢函回復中列舉了智能麥克風語音歌曲搜索技術、智能語音遙控技術等9大核心技術。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辰奕智能的回復發現,公司9大核心技術均為通用技術。至于對這些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辰奕智能則表示,“公司在通用技術上實現了升級。”
專利方面,招股書顯示辰奕智能已獲授權專利96項,但僅有3項發明專利,且其中有2項為繼受獲得。對比同行業公司,迪富電子的發明專利數量為41個,超然科技的發明專利數量為9個。
值得一提的是,辰奕智能曾變更招股書中用于對比的同行業公司,同時公司專利數量遠小于此前對比的同行業公司。在此前版本中,辰奕智能列舉的同行業可比公司為拓邦股份與和而泰,招股書更新后辰奕智能將同行業可比公司替換為迪富電子與超然科技等。數據顯示,拓邦股份與和而泰分別擁有專利1127項和966項,其中發明專利分別擁有472項和282項。
此外,辰奕智能的研發費用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且低于行業均值。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29%、3.01%和3.43%。同期,行業均值分別為7.59%、6.17%和5.32%。
同時,辰奕智能核心技術人員較少且受教育程度不高。招股書顯示,公司4名核心技術人員中3名為本科學歷、1人為大專學歷。
根據辰奕智能在招股書中的說法,如公司面臨人才引進困難和核心技術人員流出風險,將對產品開發與創新和業務的正常開展帶來影響。“同時,若公司無法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技術創新保持產品形態同步升級,則公司存在核心產品競爭力不足的風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