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8 14:2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具體來看,前述16家險企中,上半年綜合投資收益率最高的為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達4.16%,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綜合投資收益率在4%以上的險企。綜合投資收益率在2%至4%...
截至7月27日記者發稿,已有17家財產保險直保公司發布了今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除了1家公司由于償付能力嚴重不足業務基本停滯外,其他16家公司皆正常展業。其中,11家公司的綜合成本率高于100%,意味著其承保端面臨虧損。
業內人士認為,中小財險公司承保端虧損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而近年來投資端也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中小財險公司經營狀況不佳。要打破“越做越虧”的怪圈,還需要從改變戰略、改善業務品質等多方面著手。
綜合成本率高企
上半年,大部分中小財險公司面臨承保虧損。從上述16家正常展業的財險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有11家公司綜合成本率超過了100%,這意味著其保費收入未能覆蓋支出,承保端面臨虧損。
具體來看,瑞再企商保險有限公司的綜合成本率最高,達231.72%。合眾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東海航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綜合成本率皆超過132%。綜合成本率在120%-130%、110%-120%以100%-110%之間的險企分別有3家、2家、3家。綜合成本率低于100%的險企有5家,最低的為美亞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綜合成本率為68.12%。
為何大多中小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較高,面臨承保虧損局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主要是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多數中小財險公司尚未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被動采取“跟隨者”戰略,導致其與大型財險公司面對的經營環境一樣。在同樣的經營環境下,中小財險公司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其結果便是經營效率低、運營成本高。二是多數中小財險公司尚未實現經營模式的轉型,商業車險綜合改革實施之后,車險定價費用率下降,但多數中小財險公司仍維持原有經營模式,導致綜合成本率高于10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謝遠濤補充道,險企展業成本除了可變成本還有固定成本,對于中小險企來說,固定成本占比較大,是其綜合成本率高企的主因之一。
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保險學院院長、教授徐愛榮看來,部分中小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較高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處在“依靠支付很高的渠道費用、銷售費用來獲得業務”的階段。
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如果承保端虧損,保險公司想要盈利,就必須在資產端發力。而從保險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上半年,其投資收益表現也并不亮眼。
具體來看,前述16家險企中,上半年綜合投資收益率最高的為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達4.16%,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綜合投資收益率在4%以上的險企。綜合投資收益率在2%至4%、1%至2%的險企各有4家、10家,綜合投資收益率為負數的有1家,虧損2.45%。
當承保端綜合成本率較高,投資端收益率又較低時,險企凈利潤必然承壓。上述16家財險公司中,上半年有10家凈利潤為正,6家凈利潤為負。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結果是在去年險企承保利潤較好,留足了責任準備金的基礎上實現的,僅看當年情況,形勢可能要更嚴峻一些。
徐愛榮認為,在低利率趨勢下,險企投資收益率較低,投資收益覆蓋保單成本的難度增大,其面臨的利差損風險以及再投資風險都在上升。
在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看來,中小財險公司必須摒棄規模突圍思維,要充分挖掘股東及自身資源優勢,聚焦客群與產品,深耕區域市場,優化業務結構,適當做“減法”,走資本集約型的發展路徑,基于自身特點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才是可持續的戰略選擇。
謝遠濤表示,中小財險公司要跳出“越做越虧”的怪圈,就不能陷入同質化競爭,必須走“創新+特色”的發展道路。
陳輝認為,從當前資本市場環境來看,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下行是必然趨勢,若中小財險仍寄希望于通過投資收益來彌補承保虧損,必將導致經營業績螺旋式下降,虧損面不斷放大。因此,必須認識到,財險公司應在責任分擔中追求利潤,利潤的主要來源應該是承保利潤,資本投資是為了對保險業務獲得的資金進行保值增值。在承保經營上,要改變“跟隨者”戰略,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
徐愛榮表示,中小險企有三個方向值得探索。第一,苦練內功,進行差異化經營,發揮比較優勢,要做“小而美”而非“小而全”。第二,可以聚焦風險保障,著力解決細分客戶群的主要痛點,開發簡單化、對客戶有實質影響、且能形成規模的產品,并提高創新產品的生命力。第三,做好“保險+服務”,既要注重服務體驗,又要注重服務價值,積極開展風險減量管理,切實提升客戶獲得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