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 09:14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解碼今年以來高票房電影的“流量密碼”,不難發現,這些影片創作方向大體上可歸為兩類:或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與歷史,或取材自中國社會豐富多彩的現實。...
我國2023年電影總票房突破500億元
記者11月15日從國家電影局獲悉,截至11月14日,我國2023年電影總票房為500.01億元,總觀影人次為11.79億。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419.89億元,國產影片市場份額為83.98%。票房過億影片58部,其中國產影片39部,進口影片19部。
觀眾在影院觀影結束后準備離開。(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爆款”頻出、佳作不斷——今年以來,電影市場呈現良好勢頭。隨著中國電影(12.600,0.00,0.00%)工業化程度提升與國民消費水平提高,觀眾已建立特有的審美偏好與選擇標準。2023年票房數據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之后,電影市場如何“長紅”?《新華每日電訊》為您獨家“解密”
中國電影“長紅”密碼何在?
電影“爆款”頻出、演出門票“一票難求”、節慶長假“人山人海”……今年以來,沉寂已久的文旅消費市場再度繁榮,擁有巨大觀眾基礎的電影市場也呈現良好勢頭。
在破紀錄的“最熱暑期檔”后,國慶檔在亞運賽事與出游熱潮沖擊下,盡管票房不及預期,仍出現個別爆款。燈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下午5時,2023年電影票房已經達到492.37億元。有理由對偶有跌宕但總體復蘇的電影市場保持信心。
觀察近年來市場供需之變,中國電影“長紅”密碼何在?
跌宕中加快復蘇
2023年電影暑期檔異常火爆,國家電影局統計觀影人次5.05億,票房達206.19億元,是暑期檔票房首次破200億。在暑期檔“余熱”中,國慶檔遭遇亞運賽事、小長假出游潮帶來的觀眾“分流”,觀影人次6510萬,票房27.34億元,截至10月底年度總票房已逾490億。
在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態勢下,電影市場呈現出偶有回落但總體強勁復蘇之勢。懸疑、動作、喜劇、動畫、戰爭……多種類型為觀眾提供差異化選擇,有效豐富市場供給。
暑期檔電影呈現出“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多強格局,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分別以檔期票房35.26億、35.23億、24.81億位列前三。熱門新片持續突破,前五名(除上述三部還包括《八角籠中》與《長安三萬里》)票房均破15億,數量創新高,top5影片合力帶動票房增長,貢獻超六成票房。
國慶檔則呈現出“升騰跌宕、蓄力薄發”之勢,總票房27.34億,日均票房同比提升59.6%,場次353.5萬刷新國慶檔紀錄。《堅如磐石》《前任4:英年早婚》《志愿軍:雄兵出擊》分別以檔期內8.8億、6.2億、5.0億領跑。盡管未能延續暑期檔的火熱,爆款不多,但復蘇之勢已不可擋。
觸動人心的“密碼”
解碼今年以來高票房電影的“流量密碼”,不難發現,這些影片創作方向大體上可歸為兩類:或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與歷史,或取材自中國社會豐富多彩的現實。
部分影片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傳統價值觀與當下聯結,通過富有時代氣息的電影語言,展現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比如,廣受好評的《長安三萬里》,將唐詩、詩人命運和歷史浮沉緊密結合,喚醒國人血脈深處文化DNA。“詩在,書在,長安就在”中代表至善理想的“文化長安”,為人們提供精神的鼓舞。豆瓣網友“不良生”評論道,“電影有一種樂觀豁達的況味,即使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仍落拓笑看凡軀老去,一路追尋心中信念且理想不滅。”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則以先進技術呈現、當代視角解讀,深挖封神故事內蘊的“何以華夏”價值觀,家庭中的善意、對親情倫理的維護、正義取代邪惡等,成為周朝翦商、華夏文明新生的生動注腳。
“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汲取精神滋養,用光影藝術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電影人用自己的努力,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力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如此評價。
另一部分影片則扎根現實,善于從五光十色的人間百態挖掘素材。《八角籠中》,以粗糲質感包裹貧困、留守兒童等議題,講述貧困山區草根少年“逆天改命”的努力。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黃鐘軍認為,影片“呈現為可供中國電影市場傳播的現實主義體育類型電影文本,彰顯出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深度思考”。
《熱烈》取材自新晉亞運項目霹靂舞,呈現逐夢青年的熱血之旅,以溫暖底色描繪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孤注一擲》聚焦網絡詐騙、《消失的她》改編真實案件……“這些影片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讓觀眾感受現實的厚重、觸摸現實的溫度。”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張宗偉表示。
在宣發策略上,這些影片大多選擇長線宣傳,上映后的口碑帶來“自來水”安利、精準的話題營銷等為票房帶來助推。《消失的她》以高討論度女性話題引發觀影熱;《長安三萬里》宣發側重歷史、古詩,輔以浪漫唯美畫面;《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以良好口碑發酵,上映初票房不及預期后實現長期“逆跌”。
可見以小搏大的宣發策略背后,質量仍是重要指標。花樣翻新的營銷手段之外,過硬質量才是真正票房靈藥。
順應“口味”和場景之變
觀察近年來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有一個大家有目共睹的現象,那就是與國產片爆款頻出屢引熱議相比,進口大片的討論聲量明顯下降,“扛票房”能力也大不如前。
燈塔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2023年已上映的73部引進片票房僅占16.7%。在引進數量已恢復至疫情前的前提下,前十個月平均票房1.1億,比2017年低了一億,票房影響力顯著下降。
8月28日,人們正陸續進入影院觀影。(薛思雯 攝)
例如有“近十年最佳動作片”盛名的《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全球5.66億美元入賬中,國內票房占不到十分之一。豆瓣網友“王寫寫”評論,“系列的兩大賣點,動作創意和敘述詭計,在這一部都變成了公式化的表達,不復靈性與創想”。
與上述進口“大片”類似,一些空有“大場面”的國產電影,也遭遇了同樣的票房尷尬。
這些現象似乎表明,成熟工業體系生產的“流水線”電影,已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其背后更深層的邏輯,則是從追求大場面、精美制作、流量明星等的“看熱鬧”,到注重文化內涵、現實關照、自我體驗的“看門道”——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提升與國民消費水平提高,觀眾已建立特有的審美偏好與選擇標準。
與此同時,大眾影視消費的場景之變,也在考驗著電影市場的傳統運作模式。近年來,觀看網絡首發電影的群體增多;更多影院外的觀影空間涌現。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國內網絡視聽用戶達10.40億,網民使用率為97.4%。目前,愛奇藝、優酷與騰訊視頻成為國內三大頭部流媒體平臺。
相比傳統電影生產模式中主創壟斷話語權,流媒體平臺通過大數據與計算模型對觀眾喜好進行精準畫像,實現量身定制;在多屏時代,一個APP可變身海量片源“移動影院”,解鎖多場景全時段觀看體驗。
由此,傳統電影業與流媒體平臺相互借力融合發展,或許將成為未來的新趨:一方面,借助平臺掌握的用戶大數據,通過精準分析受眾需求,調整電影創作生產方向,另一方面,通過流媒體平臺進行物料放送、口碑引導,為票房帶來顯著正面效應。
總之,新形勢下,中國電影人應以質量為先,努力創作出一批從優秀傳統歷史文化、人民群眾現實生活汲取靈感、質量過硬的上乘之作;同時,適應觀影新需求,與流媒體平臺融合發展,中國電影票房必然不斷做大做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