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 19:44 | 來源:TOM資訊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現在的青少年從出生起就與網絡聯系在一起,是原生態的數字公民,但由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相應的風險在網絡空間被無限放大。”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理研究基...
“現在的青少年從出生起就與網絡聯系在一起,是原生態的數字公民,但由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相應的風險在網絡空間被無限放大。”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理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苑寧寧表示。若因此就將網絡當作洪水猛獸禁止未成年人使用,反倒是因噎廢食,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未成年人構建清朗網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為了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我國出臺了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苑寧寧提到,頭部游戲企業的積極探索,給立法提供了思路。比如,平臺研發軟件、智能終端等過程當中,應為父母在數字空間當中履行監護責任提供相應的幫助,這就是家長工具,包括支持未成年或者其監護人查閱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種類、數量等的方法和途徑。
這也得益于網絡游戲行業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方面的先行探索。2021年8月30日,“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落地,明確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等。
今年,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游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在China Joy上表示,我國游戲行業積極貫徹落實相關規范,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構建起目前全球最為先進高效的防沉迷系統。數據顯示,超過80%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的突出問題由此得以明顯緩解。
當然,立法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條例》自2016年啟動制定,經歷了七年的時間,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其中,關于安全與發展、家庭與平臺等議題的爭論很激烈。近年來,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家庭、社會、平臺共治的觀點,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而《條例》的發布則是從立法層面明確了各方的責任。
苑寧寧談道,在網絡保護空間要打造一個社會共治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首先是家長責任。在他看來,父母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要善用各種各樣的工具,進而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只有家長守護好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道防線”,政府、學校、平臺等未成年人保護的其他環節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共治。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磊認為,未成年人保護的最佳實踐是社會多主體形成共識。他舉例,2017年騰訊率先推出了“騰訊成長守護”系統,是首個面向未成年人健康游戲的系統解決方案,針對游戲充值問題,騰訊自發提出了比版署更為嚴格的限制,將如何進行平臺防護進行示范。
王磊進一步表示,騰訊在持續夯實鞏固技術限制措施的同時,不斷超越“限制主義”,升級未成年保護措施到4.0階段,推出面向城鄉未成年人提供硬件設施與軟件課程的智體雙百計劃。構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從而形成社會共識,從社會共識視角推動保護水平的提高,騰訊這一保護路徑也是全球范圍內較為先進的做法。
通過領先行業的未成年人保護措施,騰訊本土未成年人游戲時長占比長期維持極低水平:騰訊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未成年人在游戲時長、流水中占比僅0.4%和0.7%,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
“從企業的具體實踐來看,只有企業主動承擔才能推動保護水平的提高。”王磊指出。
此外,隨著各種互聯網應用的興起,不良信息觸達未成年人的渠道越來越多。《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顯示,2020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起訴涉嫌利用電信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7761人。其中“網絡猥褻”成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性侵害”的主要手法之一,但由于這類新類型犯罪隱蔽性強,打擊難度大。
不少互聯網平臺也通過發揮技術優勢,加強涉未成年人信息算法推薦限制、風險賬號提示等安全措施力度和效果。司法機關也不斷加強與互聯網公司的協作,對互聯網平臺提供的線索進行落地核查,探索建立高危涉未重點人員庫,加強網上網下協同防控等。
2022年以來,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主動向各級公安機關報送涉未性侵害線索,推動線索落地并配合警方偵破一些性質極其惡劣的隱案和大案。
未成年人保護道阻且長,且時刻都不能松懈,全新《條例》的發布,也將讓保護力度再上一個臺階,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安全使用網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