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14:30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投研團隊建設則是提升投研能力的保證。記者在與大中小型等各類公募機構交流中發現,“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加入正是打造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投研人...
當“掐尖”漸成往事,公募行業開始將更多目光投向“百花齊放”的投研天團建設。基于此,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經理陸續登場、接棒成長。目前在任的3537位基金經理中,任職期不足3年的達到1567位,占比逾四成;同時,各家公募機構也愈加重視人才的長效培養和傳幫帶,積極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立足之本,投研團隊建設則是提升投研能力的保證。記者在與大中小型等各類公募機構交流中發現,“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加入正是打造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投研人才梯隊的基礎,且有利于形成多元并濟、和而不同的投資氛圍,進而推動基金公司更穩健發展。
不過,“新生代”基金經理想要迅速“出圈”并非易事,當前仍面臨規模“長不大”、業績“強分化”等諸多困擾。受訪機構建議,基金公司可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保持投研核心隊伍穩定;“新生代”基金經理則需提高投資“含金量”,以獲得更多投資者信賴。
投研人員梯隊日趨完備
“新生代”占比逾四成
2023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首超銀行理財成為“資管一哥”,這背后既有行業的量質雙升,也離不開風格多元的基金經理人才梯隊的各領風騷。
業內一般按任職年限,將基金經理劃分為“新生代”“中生代”“資深”“老牌”等四代人才梯隊。其中,“新生代”是指任職期在3年以內的“新人”;“中生代”為任職期在3年至5年的基金經理,“資深”基金經理任職期則在5年至10年,而擁有10年以上任職經歷的往往被稱為“老牌”基金經理。
據東方財富(14.790, -0.09, -0.60%)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24日,公募基金總規模達27.56萬億元、產品數量為1.13萬只,共由3537位基金經理管理。具體來看,“新生代”基金經理有1567人,占比44.30%;“中生代”基金經理有663人,占比18.74%;“資深”基金經理有1042人,占比29.50%;“老牌”基金經理有261人,占比7.38%,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基金經理已“出道”19.44年。可見,公募投研人員梯隊日趨完備,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走向投資一線。
投研人員穩定性的增強離不開監管部門的持續強化引導。2022年4月份,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池云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啟用‘新生代’基金經理是打造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投研人才梯隊的基礎,且有助于公募機構拓展產品線以及提高經營穩定性。”
事實上,“新生代”基金經理也是投研“老兵”而非“新丁”。據池云飛介紹,“新生代”基金經理“上崗”需要經過公募機構嚴苛的篩選及考核,雖然對公眾來說他們是“新人”,但其已普遍擁有較好的實盤業績和豐富的管理經驗。
加大力度培養“新人”已成各家公募機構的常規操作。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目前,“新生代”基金經理數量占公司基金經理總數比例居前的機構集中在中小型公司,包括東海基金、興華基金、達誠基金等,而從“新生代”基金經理數量來看,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等頭部機構吸納“新人”較多,均在30位以上。另外,年內新發行的900余只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中,“新生代”基金經理參與管理的產品達到430只,占比近五成。
華北地區某中型公募機構旗下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較多,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基金公司一般通過以老帶新等方式根據“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的路徑培養“新人”,成熟后走上投資崗位,相比外部高薪招聘,內部培養的成本相對低一些,也可以更好地堅持一脈相承的投資理念。同時,一位基金經理的精力有限,成熟優秀的基金經理又通常會伴有其他管理職務,因此基金公司需要“新人”來補位。
“隨著公募基金晉升為資管行業‘領頭羊’,加之基金產品線日趨豐富,催生了對基金經理需求的大幅增長。而優秀的基金經理并非天生,往往是在市場中逐漸磨煉出來的,尤其在市場環境不佳時,可能正適合‘練兵’。”華北地區某頭部公募基金相關人士結合行業現狀如是說。
另有部分公募機構認為,從應對市場風格變化和滿足投資需求等角度看,“新人”能帶來新的視角,傳統與新鮮觀念的融合,有利于形成多元并濟、和而不同的投資氛圍,推動基金公司更穩健發展。
興合基金基金經理孫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不僅是A股,全球資本市場都是螺旋式前進,很難有一種投資方法能夠持續產生超額收益,具體到板塊行業配置就更常出現年度級別的周期輪回。因此,基金公司即使已有過往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也必須要儲備與之在研究背景、投資策略等方面迥然不同的‘新人’。”
在華北地區某頭部公募基金相關人士看來,“新生代”基金經理可能自身投資風格更鮮明,較少受制于傳統投資風格的桎梏,對新鮮事物接受速度快,學習和適應能力更強,若與基金公司整體投研團隊風格相契合,發揮空間將更大。
除了為投研團隊帶來新的投資風格和擅長領域的補充外,孫祺也認為,吸納“新人”可能會給基金公司的投研工作帶來“鲇魚效應”,防止投研氛圍過于固化,有利于公司整體保持積極向上的投研文化。
規模偏小且業績分化
影響綜合“戰斗力”
基金經理持續“上新”確有提升基金公司整體投研“戰斗力”的作用,但“新生代”基金經理被委以重任并非一帆風順,目前仍面臨規模“長不大”、業績“強分化”等困擾。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24日,“新生代”基金經理合計參與管理基金總規模達到8.08萬億元,已超過“老牌”基金經理。不過,從平均規模來看,“新生代”基金經理平均參與管理基金規模僅為51.58億元,而“老牌”基金經理這一數據則高達289.92億元。
國聯基金相關人士對此深有感觸。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對產品銷售有較大影響,但‘新生代’基金經理往往缺乏歷史業績,短期內可能很難獲得投資者認可,最終導致其管理規模偏小。另外,部分基金公司也更傾向于將規模偏小的產品交給‘新人’管理,在培養他們的同時,也為之提供實際操作機會、積累歷史業績及市場認知度。”
“‘新生代’基金經理需要依靠實力證明自己,管理規模從小到大是正常過程,甚至應該說是良性過程。”孫祺認為,這既有助于保護基金投資人權益,也可以讓“新人”在產品管理早期不至于有太大壓力。
不過,即使管理規模大小可控,由于近年來投資挑戰加劇,“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業績也難以保證。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來在期間單位凈值增長率排前20名及后20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A/C合并計算)中,均有7只產品為“新生代”基金經理管理,業績“強分化”特征顯著。
華北地區某中型公募機構內部人士解釋稱:“權益‘新生代’基金經理多是由研究員培養或實業轉型,大部分為賽道型選手而非均衡型選手。在風格輪換的A股市場中,賽道型選手的業績更容易出現偏兩端的情況。”
也有公募機構認為,“新生代”基金經理業績表現分化并非只有個人能力問題。孫祺分析稱,從長期來講,投資業績必然是對投資管理人員能力均值回歸的體現;但就中短期來看,投資業績可能受到市場行情、板塊輪動、能力圈與主流行情的匹配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而這亦不只是“新生代”基金經理會面臨的問題。
國聯基金相關人士建議給“新人”多點時間。他說:“基金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太過于注重短期業績的優劣,對投資者而言,大概率偏離了基金長期投資的初衷;不妨拉長時間維度來看‘新生代’基金經理,期待他們在時間長河里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業績表現。”
應更新和拓展能力圈
實現長期穩定回報
在充滿變數的資本市場中,基金經理既要成為產品的穩定之錨,又要擔得起投資者的信任之選。只有控制好基金產品的回撤,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的穩定回報,才是檢驗包括“新生代”在內的基金經理長跑能力的關鍵所在。
“業績曲線是基金經理的事業生命線。”一位“新生代”基金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基金經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滿足波動率和最大回撤的情況下,給客戶帶來最優回報。如果業績不佳,投資者將不再認可該基金經理,會對該基金份額進行贖回,如果贖回份額過多,該基金將會被清盤。當基金經理業績長期不理想,多數公司也會選擇更換基金經理。
“舟行千里定于錨,浪掀萬丈穩于心”。國聯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對于“新生代”基金經理而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不斷拓寬能力圈,提高自己對市場波動的感知能力,行穩以致遠。另外,基金公司在培養“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對投研團隊的支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業務培訓體系,在保護好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為“新人”更好更快地成長提供發展空間。
投資是一項長期事業。在孫祺看來,作為“新生代”基金經理,要在思想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能力的持續提升上,而非業績的每日漲跌,摒棄急功近利的想法,秉承“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的態度,通過越來越好的業績,逐步贏得投資人的信任,從而實現管理規模的增長。
“當然,不僅是‘新生代’基金經理,基金經理都需要持續的吐故納新、摒棄已經落后于時代的投資方法、不斷更新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孫祺如是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