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1 10:03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吳琦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募集76億元
近日,公募費率改革推出的首批20只浮動費率基金全部正式成立,意味著公募基金第一階段費率改革工作順利完成。
在市場持續震蕩,權益基金發行遇冷的特殊時期,20只浮動費率基金合計發行募集76億元,取得不俗成績。此次20只浮動費率基金分別與基金業績、持有期和管理規模進行掛鉤,在運作模式進行了創新,積極回應了投資者關切的問題。
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募集76億元
近日,華安遠見慧選混合基金、銀華惠享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基金宣布基金合同正式生效,費率改革后首批20只浮動費率基金至此已經全部成立。
從今年9月28日富國遠見精選三年定期混合基金開閘銷售起至12月5日,20只浮動費率基金在68天的時間內扎堆發行成立,可謂神速。
從基金發行情況來看,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發行取得不俗成績,合計募集規模達到76.39億元。不過,各基金受歡迎程度不一,其中交銀施羅德瑞元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基金、景順長城價值發現混合基金發行規模分別達到16.68億元和13.01億元,同時也是今年為數不多規模超1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另有3只發起式基金首發規模不足5000萬元。
17家基金公司參與了此次費率改革基金的發行,多數為長期權益基金業績較好的公司,以及投研實力較為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對于旗下浮動費率基金發行較為重視,通過為其配置知名基金經理和采取自購措施為投資者提供信心。如大成基金劉旭、交銀施羅德基金楊金金、景順長城基金鮑無可和華夏基金王君正紛紛出場,擔任今年首批浮動費率產品的基金經理。基金公司還紛紛自購旗下浮動費率產品,如交銀施羅德基金運用2億元資金自購,易方達基金運用固有資金5000萬元自購,興證全球基金運用固有資金5000萬元自購。此外,景順長城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均自購了旗下浮動費率基金。
回應投資者關切 讓利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浮動費率基金在運作模式上進行的創新特征與基金投資者的關切息息相關。
近年來,權益市場表現欠佳,拖累了基金業績整體表現,不少問題隨之暴露出來,如績優基金經理業績因規模增加遭遇挑戰,基金投資者長期持有后遭遇業績過山車,業績表現持續不佳而基金管理費卻分文不少等導致基金投資者不滿情緒累積。
2023年7月初,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詳細部署了基金降費改革的階段和相關舉措,擬在兩年內采取15項舉措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水平。降費和讓利無疑是費率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隨后,頭部基金公司率先發布費率調降措施,基金費率改革第一階段工作正式開啟。除了穩步有序調降存量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費率外,穩慎推出首批浮動費率試點產品亦是此次費率改革的重要措施。
“通過探索試點浮動費率產品,將有助于基金公司與持有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種機制將鼓勵管理人進一步充分發揮主動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業內人士指出。
此次20只浮動費率基金分別與基金業績、持有期和管理規模進行掛鉤,在運作模式進行了創新,也積極回應了投資者關切。
如與持有期掛鉤的基金根據持有時間調整管理費率,持有時間越長,適用的管理費率越低;與規模掛鉤的基金則根據基金管理規模來調整管理費率,這類基金管理規模越大,適用的管理費率往往越低;與基金業績掛鉤的基金則根據基金業績來調整管理費率,如若基金業績不佳,管理費率將保持較低水平。
強化制度約束 改革漸次展開
有投資者認為,“降費總比虧錢不降費好”。更多投資者則表達對基金虧損的不滿。雖然市場有不同聲音認為,基金費率改革對于個人投資者意義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募基金第一階段的費率改革每年為投資者節約費用支出合計超百億元,與此同時,不同費率結構的基金產品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多家基金公司和行業人士對基金費率改革方案予以高度評價,認為該項改革有利于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推動權益類基金發展,進而推動基金業乃至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這一費率改革能夠有效執行,證監會還計劃強化內部制度約束和外部監督制約,確保各項舉措得以有效實施。而此前基金投資者關切的問題更多是以監管問詢的形式進行制約,如部分公募基金產品采取的限購措施多來自于外部干預,通過強化機制設計、制度約束,有效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公募基金費率整體出現下調以及浮動費率基金陸續宣告成立,意味著公募基金第一階段費率改革工作已經順利完成。費率改革工作中的交易傭金、申購費、贖回費、銷售服務費等費率的改革將漸次展開,涉及領域包括基金公司、券商、銀行、第三方銷售機構、買方投顧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