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15:1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期,教育板塊的年末行情再起,已使得主要教育股取得底部反彈翻倍的彈性,截至目前,新東方、好未來、天立國際、學大教育分別自底部反彈已超700%、400%、500%、200%,變更...
基金此前“少量”持倉的教育股年末突然崛起,或意味著本輪行情的推動力來自公募回補。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教育賽道的驚人表現或令部分公募錯愕尷尬,此前全市場有新老兩只教育主題基金,在市場暴跌中,“老教育基金”公告變更為其他賽道,而剛成立半年的“新教育基金”無奈留下。
近期,教育板塊的年末行情再起,已使得主要教育股取得底部反彈翻倍的彈性,截至目前,新東方、好未來、天立國際、學大教育分別自底部反彈已超700%、400%、500%、200%,變更賽道的相關基金在其他賽道上累計損失高達40%,留下的教育基金同期獲利30%,這也使得上述兩只基金最終形成高達70個點的業績差。
教育主題基金跑贏多數賽道
自2021年7月以來,教育板塊指數最大跌幅高達50%,而在監管態度逐步明朗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意識到,政策反而令前期無序發展的教育板塊迎來“出清”機會,這使得處于底部狀態的頭部龍頭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和股價彈性。
12月12日,教育板塊在A股、港股和美股全面飛舞,如從事藝術教育的珠江鋼琴連續漲停、昂立教育股價本月以來大漲43%,但事實上這僅是教育股強勢反彈的一面,頭部教育股今年取得股價翻倍的驚人表現——截至目前,新東方、好未來、天立國際、學大教育分別自底部反彈超700%、400%、500%、200%。
受益于教育股在2023年末再次開啟全面反彈,按12月12日的凈值估算,全市場最主要的覆蓋A股、港股和美股的“新教育基金”,在今年以來的收益率漲幅已超20%。考慮到這一業績建立在不受AI驅動的傳統教育板塊,這一收益率在2023年全市場的業績對比中,凸顯出被市場漠視的教育股洗盡鉛華后的高彈性特點。
業內人士認為,“新教育基金”的持倉特點,在相當程度上“克制”了對業績彈性的追求,考慮到主要頭部教育股自底部反彈已高達400%甚至700%的漲幅,“新教育基金”最近兩年和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的“隱忍”,反映了該基金在持倉策略上的“分散”需求。這意味著若該只產品主要集中在港股和美股市場,其收益率可能更為驚人,截至目前已披露的定期報告顯示,前十大重倉股中除了港股上市的新東方,以及美股上市的好未來,持倉中還包括了較多的A股教育股,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教育股底部反彈后的彈性。
“新老”教育基金業績已懸殊70個點
“有機會走可能就是沒機會”,教育股的強勢崛起或令轉身離去的基金公司錯愕甚至尷尬。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在教育股暴跌的2021年,全市場的教育主題基金產品主要是兩只。一只是在2021年6月剛剛成立的“新教育基金”,該基金在當時的暴跌環境中仍是一只教育新基金,另一只則是華南某公募旗下的教育主題基金,后者成立于2017年1月,對于當時而言已是一只教育老基金。
上述信息意味著,后者的“老教育基金”有足夠的理由和機會,宣布離開教育板塊,并轉型成為其他賽道的基金產品。2021年12月底,這只“老教育基金”發布公告稱,其從教育賽道轉型為其他賽道基金產品的議案已獲得通過,同意本次會議議案的基金份額占參加本次會議表決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或代理人所持表決權的二分之一以上,符合《基金法》和基金合同的有關規定,本次會議議案獲得通過,原教育基金的合同失效,主打新賽道的新基金合同生效。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教育基金”沒有跟隨上述公募實施教育基金轉型為其他賽道基金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該基金產品在當時剛剛成立半年,使其缺乏足夠的理由變更賽道、合同和名稱,“無奈”留下來的“新教育基金”雖然喪失了離開的機會,卻意想不到地獲得了更大收獲。
Wind數據顯示,以某大型公募的“老教育基金”轉型變更賽道為時間點,“無奈”留下的“新教育基金”在最近兩年內大幅跑贏全市場主要賽道基金,兩年內的累計收益接近30%,而“老教育基金”在變更賽道后不僅分文未賺,還在最近兩年虧損高達40%,“有機會走”與“沒機會走”已形成高達70個點的業績差。
供給出清帶來公募基金建倉機會
教育股的本輪反彈邏輯,或來自供需變化,尤其是剛性需求的教育已使得頭部公司重回增長。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獲悉,不少前期少量持倉教育股的基金經理也開始加大在教育股上的布局。
深圳一位基金經理認為,包括教育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存在這樣的特點——行業繁榮階段中,頭部公司的彈性會因為大量中小參與者的競爭導致利益受損,因為行業繁榮階段使得許多小公司也能活得極為滋潤;但行業環境出現巨大變化,市場艱難中利益受損的最大沖擊是中小公司,成為被清場的主要對象,而頭部公司則成為主要受益者。
“任何股票都可以從行業供給、行業需求兩個角度去判斷機會,教育股當前彈性就來自供給大量減少達到了出清,而教育的需求卻是剛性存在的。”華南地區的一位公轉私人士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市場出清后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是競爭力極強的頭部教育公司,中小公司因為政策和市場因素在過去兩年被大量淘汰,這些市場份額將被留下來的頭部公司所抓取。
博時全球中國教育基金經理萬瓊認為,在中國股票低位調整的背景下,教育股展現出較好防御屬性,戰勝了滬深300指數和恒生指數,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相關管理辦法的出臺,明確了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的管轄對象、管轄機關和處罰程序,為落實“雙減”意見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利于校外培訓規范化,促進高質量校外培訓進一步對學校教育形成有利補充。從各教育企業疫情后經營情況來看,學生參培需求正在不斷修復過程中,部分教育企業也重回增長軌道。在國家經濟轉型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業相關數字化崗位或將面臨產生大量專業人才缺口的可能性,供需兩端同步建設促進教育信息化全面升級。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