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9 09:1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監管緊盯違規減持行為的目的在于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睎|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證監會日前發布的《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嚴格規范大股東減持行為、有效防范繞道減持、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等四項具體要求,直指違規減持行為。
作為一線監管者,證券交易所秉持對違規減持行為“重拳出擊”的原則,嚴懲短線交易、超比例減持、未預披露減持計劃等各類違規減持行為。《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滬深北交易所官網公開數據統計,截至3月18日,年內交易所已對33起違規減持行為予以監管措施或紀律處分。
“監管緊盯違規減持行為的目的在于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方面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和市場參與度,另一方面有助于遏制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不當行為,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推動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違規行為形態多樣
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加強規范違規減持行為。一方面,不斷優化相關政策措施,對減持行為提出更加明確細致的要求。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文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從破發、破凈和分紅這三個維度對股東減持進行了嚴格限制;同年9月26日,滬深北交易所出臺相關細則;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明確,有效防范繞道減持。堅決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加強監管。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違規減持行為的懲處力度,對違規行為“重拳出擊”。前述33起違規減持行為中,有4起被予以紀律處分決定(2起被公開譴責,2起被通報批評),29起被下發監管函或監管警示。
具體來看,違規減持行為五花八門,但主要集中在違反預披露要求和短線交易兩大類。上述33起違規減持案例中,涉及違反預披露要求的13起,涉及短線交易的12起,合計占比高達75.76%。此外,剩余8起均涉及違反減持數量比例限制。
例如,2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一則監管警示函顯示,經查明,在2023年10月18日至11月7日期間,某公司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30088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5%,違反了連續90日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比例不得超過1%的規定,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
“違規減持破壞了資本市場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監管有責任予以嚴懲。”在劉祥東看來,首先,違規減持通常會導致股價異常波動,對整個市場的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其次,違規減持通常是上市公司內部治理不規范的體現,可能損害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聲譽,進而影響其融資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此外,中小投資者通常缺乏足夠的信息和資源來應對大股東的減持行為,很可能會在他人的違規減持中利益受損。
從嚴打擊違規減持
合法合規的減持是上市公司股東的正常交易行為,但違規減持行為嚴重損害了公司信譽,對中小投資者利益造成了明顯損害。
在此背景下,中國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一方面從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嚴格規范大股東減持行為出發,進一步規范合理減持行為;另一方面錨定有效防范繞道減持和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繼續從嚴打擊違規減持行為。
談及如何進一步細化相關規則實施效果時,劉祥東稱,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程序,強化對執法效果的宣傳,形成震懾效應。其次,需要完善股份減持的信息披露制度,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和股東及時、準確、完整地披露減持計劃、減持進展和減持原因等信息,以便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了解減持情況,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最后,需要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打擊違規減持行為。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特邀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可以考慮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協助日常監管,對于部分重點股票進行實時監控或限售。但技術手段只是工具,根除違規減持行為的關鍵還在于提升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等關鍵主體的責任意識。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