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08:2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7日19點,近300家企業處于未上會狀態。由于2023年財務數據尚在更新,若以2020年至2022年的業績來看,滬深交易所共有超過20%的排隊企...
伴隨IPO新規落地,A股擬上市企業迎來“新考卷”。
4月30日,為貫徹落實新“國九條”,中國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股票發行上市規則》《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等多項規則,通過適度提高主板和創業板上市財務指標、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來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從而嚴把“上市關”。
此次IPO新規,適用于截至規則發布之日尚未通過上市委審議的首發項目。在要求變高、審核變嚴、上市變難的情況下,有多少家擬IPO企業能夠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又有多少家公司會選擇離場?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7日19點,近300家企業處于未上會狀態。由于2023年財務數據尚在更新,若以2020年至2022年的業績來看,滬深交易所共有超過20%的排隊企業,或面臨達不到IPO條件的風險。
主板提高上市門檻
突出大盤藍籌特色
此次IPO新規中,滬深交易所對主板三套上市標準進行了全面上調,進一步強化主板“大盤藍籌”定位。目前,絕大部分申報主板IPO的企業選擇了第一套上市標準。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申報主板IPO的公司中,處于未上會階段的有147家。除了各有1家公司選擇第二套、第三套上市標準之外,其余145家公司均選擇“第一套標準”。由此,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三大門檻的提高成為關注的焦點。
第一套上市標準的第一大門檻調整為:最近三年凈利潤均為正,最近三年累計凈利潤由不低于1.5億元提高至2億元。據統計,該門檻的提高可能會攔住13名主板IPO“備考生”,凱龍潔能即是其中之一。
凱龍潔能尚未更新2023年年報,以2020年至2022年數據來看,公司近三年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累計額分別為1.73億元、1.6億元,均未達到2億元門檻。若要突破2億元“及格線”,凱龍潔能2023年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需分別達到0.70億元、0.81億元。
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的第二大門檻調整涉及“最近一年凈利潤”,相較原上市規則,其最低門檻由不低于6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
據此標準,在及格邊緣徘徊的企業約有27家。例如僑益股份,其2022年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806.85萬元、7156.53萬元,未及1億元的最低要求。除了觸及“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紅線外,僑益股份也不達標第一大門檻,近三年扣非凈利潤不足2億元。
此外,主板第一套上市標準的第三大門檻調整為:最近三年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指標由1億元提升至2億元,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指標由10億元提升至15億元。根據2020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卓誼生物、金鴻新材、佳祺仕等3家排隊企業在上述兩項指標均不達標。
創業板強化定位
強調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
隨著創業板上市門檻迎來調整和提高,原先踩線達標的一部分創業板“考生”或將因為不符合新規上市條件而最終折戟IPO。
4月30日,深交所發布《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對創業板現行的第一套、第二套標準進行修訂,進一步突出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成長性。
第一套標準由“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修改為“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第二套標準由“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修改成“預計市值不低于15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4億元”;第三套標準保持不變。
Wind數據顯示,目前76家還未上會的擬創業板IPO企業中,有68家采用第一套上市標準,占比約89.47%;其余8家擬采用第二套上市標準,占比約10.53%。目前,已更新2023年財務數據的8家企業均符合前述新規第一套上市標準;未更新2023年財務數據的企業中,參照2021年至2022年財務數據,約有25%可能不達新規要求。
比如斯比特,公司2021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095.79萬元、6063.06萬元,累計為9158.85萬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3091.2萬元、5789.6萬元,累計為8880.8萬元。公司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的累計金額,以及最近一年扣非凈利潤均未達到新規標準。
再看上述8家采用創業板第二套上市標準的企業。在新規將“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由1億元提高至4億元后,百諾醫藥、海納醫藥就面臨著“能否順利上市”的壓力。2022年,百諾醫藥、海納醫藥營業收入分別為3.66億元、2.71億元,距離達標新規尚有一定距離。
此外,新規將創業板第二套標準的“預計市值”門檻從10億元提升至15億元,或許也會卡住一部分正在排隊的企業。
科創板新規落地
凸顯企業“科創屬性”
作為我國科技力量匯聚的高地,自開市以來,科創板就定位“硬科技”,吸引了一大批以高研發、高成長、強創新為特點的企業上市。對于擬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而言,符合“科創屬性”的評價標準是最基本的要求。
4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強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成長性等各項指標要求,凸顯科創板“硬科技”底色。其中,“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累計金額”門檻從6000萬元提升至8000萬元;“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并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由5項調整至7項;“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門檻從20%提升至25%。
新規下,一批正在排隊的公司或將不再符合科創板上市標準。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披露待審核的擬科創板IPO企業共有71家,大部分企業在發明專利數量、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兩項更新的指標上都滿足了要求,但約有10%的企業在研發投入這一指標上未達到“最低及格線”。
以善康醫藥為例,公司IPO于2022年12月21日獲得受理,之后未對招股書進行數據更新。根據招股書(申報稿),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選擇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進行申報上市。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713.74萬元、2081.63萬元和3854.99萬元,三年累計研發投入為7650.36萬元,未達到8000萬元研發投入的“最低門檻”。若公司2022年、2023年這兩年的研發投入能超過4145.01萬元,即能滿足新規標準。
株洲科能在研發投入這一指標上同樣面臨挑戰。公司2020年至2022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為7321.70萬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4.96%、4.66%和4.39%。不符合新規“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8000萬元以上”的要求。盡管公司在研發人員占比上符合“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的要求,但其2020年至2022年研發人員數量僅分別為11人、26人和24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員工數量分別為4人、6人和6人,遠低于科創板絕大多數公司的整體研發人員規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