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10:00 | 來源:北京商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虧損的同時,該公司近年來保險業務收入“縮水”,在劉春生看來,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者信心下降或保險需求變化可能影響保險業務。保險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大型保險公司和新...
唯一一家總部位于重慶的全國性壽險法人機構迎來新任董事長。9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人壽”)近日公告稱,經核準,公司已任命張君擔任公司董事長。不過,雖然董事長已“到位”,該公司還面臨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待補位的情況。從該公司業績發展來看,不僅成立以來連年虧損,與此前同期相比,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規模有著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外,三峽人壽償付能力已連續多個季度不達標。
需要關注的是,今年4月,重慶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曾菁華前往三峽人壽督導調研改革攻堅工作。曾菁華強調,三峽人壽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走出發展困境。那么,對于該公司而言,奮力推動實現扭虧脫困,離不開哪些要素?
高管團隊仍待補位
三峽人壽近日公告稱,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核準,公司已任命張君擔任公司董事、董事長。
簡歷顯示,張君曾在重慶兩江新區財政局、重慶市住建投資公司等單位任職。
三峽人壽的董事長一職曾空缺兩年左右時間。2021年,三峽人壽公告稱,黎已銘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張潞閩擬任公司董事長,但當年的12月,張潞閩辭職。
董事長一職雖然落定,但該公司總經理一職仍待補位。2018年末,三峽人壽首任總經理安逸民任職半年便離開后,該公司曾先后指定黎已銘和徐永偉代行總經理職權,但由于臨時負責期滿,徐永偉自2022年2月起不再擔任臨時負責人。
不僅如此,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同樣空缺。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張紅梅自2021年10月起擔任公司臨時財務負責人。2022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張紅梅離職。目前,公司高管名單中未出現財務負責人的“身影”。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高管空缺可能導致公司在制定和執行長期戰略方面出現延遲或不確定性,影響公司發展方向和市場競爭力。比如,財務負責人空缺可能導致財務管理不善,增加財務風險,如資金運作不當、合規問題等。
“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是公司運營和財務管理的核心,他們的缺失可能使得公司的戰略規劃和日常運營難以得到有效推進,進而影響公司的整體業績。”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高管層的穩定性和專業能力對于公司的市場拓展、產品開發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管職位的空缺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成立以來合計虧損超7億元
三峽人壽是經批準設立的全國性保險金融機構,同時也是第一家總部位于重慶的中資壽險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金15.37億元,于2017年開業。
壽險業內素有“七平八盈”這一“定律”,即開業后第七年打平,第八年進入盈利周期。作為一家相對年輕的保險公司,三峽人壽業績表現幾何?
2023年,三峽人壽保險業務收入4.06億元,同比下降27.34%;凈虧損同比2022年有所擴大,為1.97億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2.59億元,虧損1.02億元,同樣較去年同期的虧損0.86億元有所擴大。并且,去年上半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超過3億元,為3.57億元。
需要關注的是,該公司開業以來持續虧損,合計虧損金額7.38億元。
虧損的同時,該公司近年來保險業務收入“縮水”,在劉春生看來,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者信心下降或保險需求變化可能影響保險業務。保險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是大型保險公司和新興互聯網保險平臺的競爭,可能擠壓了中小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并且,相較于大型保險公司,中小壽險公司資本金較少,難以支撐大規模的業務擴張和市場推廣。
三峽人壽的業務范圍包括普通型保險(包括人壽保險和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分紅型保險;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等。2021—2023年,該公司保費收入第一大產品均為三峽福愛相隨重大疾病,也成了三年間唯一每年保費收入均超過億元的險種。
不過,三峽福愛相隨重大疾病的保費近年來呈現下滑趨勢,以2023年為例,該保險保費收入1.74億元,同比減少4.06%。江瀚分析表示,三峽人壽在健康險市場的布局也可能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健康險市場是近年來保險行業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但同時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之一。如果公司在產品定價、風險控制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無法與競爭對手相抗衡,就可能導致在健康險市場的發展受阻。
對于改善盈利能力可以采取的舉措,劉春生認為,中小壽險公司應聚焦特定細分市場或客戶群體,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確保合規經營,降低非預期損失。利用數字技術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尋求與其他金融機構或保險公司的合作,共享資源,擴大市場影響力。在產品、服務、營銷等方面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
償付能力多個季度不達標
據三峽人壽介紹,該公司將以滿足客戶差異化、全方位的保險需求為出發點,著力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扎根重慶、立足中西部、面向全中國,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最具成長性的保險公司。
根據最新披露,三峽人壽償付能力仍不達標。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償付能力達標的保險公司須同時符合以下3項監管要求,其中包括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具體而言,截至今年二季度,三峽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49.09%、161.39%。自2023年一季度因償付能力承壓以及相關戰略和可資本化等主要風險,其風險綜合評級由C級調為D級,三峽人壽已連續多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D級。根據最近兩次風險綜合評級結果,該公司2023年四季度及2024年一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均為D。
對于公司已經采取或者擬采取的改進措施,該公司表示,對標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通報等監管意見,結合2023年度SARMRA自評情況,加緊推進整改落地,盡快化解關鍵風險點,持續提升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以管理促風險改善。
“作為金融機構,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是衡量其穩健經營和風險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償付能力不達標,就可能引發投資者和客戶的擔憂和信任危機,進而影響公司的業務開展。”江瀚表示,償付能力不達標還可能導致公司受到監管機構的限制和處罰。監管機構通常會要求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其償付能力狀況,如限制業務規模、提高資本充足率等。這些措施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開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和損失。此外,償付能力不達標還可能影響公司的“擴張”計劃。
增資是提高償付能力的舉措之一,去年底,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注冊資本由10億元增加至約15.37億元,股份總數由10億股增加至約15.37億股。根據增資方案來看,三峽人壽本次增資5.5億元,由股東重慶渝富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科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增資2.75億元。
需要關注的是,曾菁華前往三峽人壽督導調研改革攻堅工作時強調,三峽人壽要確保增資落實落地,為企業償付能力提供重要支撐。確保業務收入穩健增長,推進新產品開發報備,全力恢復市場營銷,建立完善整合營銷體系。
在江瀚看來,國資股東的增資將增強壽險公司的資本實力,提高其償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這將有助于公司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保障其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就業績表現、增資等相關問題致函采訪三峽人壽,但截至發稿,該公司未進行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