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124/20180124095014603.jpg)
新西蘭乳品巨頭恒天然與國內乳企貝因美(5.890, -0.01, -0.17%)的關系正變得越發緊張。
1月23日,針對近期市場上關于貝因美(002570)二股東新西蘭恒天然公司正在尋求上位的傳聞,恒天然稱傳聞不實,并已致函要求貝因美調查其出處。然而,接近貝因美的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目前恒天然已經聯合另外一名股東,聯名要求貝因美實際控制人謝宏“讓位”,雙方現在處于談判過程中。
恒天然在給澎湃新聞的聲明中稱,恒天然作為貝因美第二大股東,亦是眾多投資者之一,貝因美能夠良好發展是包括恒天然在內的所有投資者的共同愿望。作為少數股東的恒天然,并不參與公司運營管理。
“恒天然在中國市場上始終秉持與本土企業共同成長的初衷,希望達到優勢互補、服務用戶的目標,但是如果企業發展中存在任何有違監管及上市公司內控要求、與恒天然價值觀不相符的情況,恒天然亦不能認同。”恒天然方面補充道。
恒天然的一系列回復主要是針對貝因美下調2017財年的業績預期后,市場上關于恒天然有意收購貝因美的傳聞。
自1月21日晚間至1月22日,貝因美連發4份公告,恒天然方面也以聲明回應。
貝因美警告ST風險,董事會對業績向下修正意見不統一
在第一份《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及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告》中,貝因美宣布下調2017財年的業績預期,預計2017年全年虧損8億至10億元人民幣,與該公司此前在三季報中預計虧損3.5億至5億元人民幣相比,相當于將虧損額擴大了約一倍。
加上2016年貝因美近8億元的虧損,公司將連續兩年巨虧。因此貝因美在公告中提醒,若2017年度公司繼續虧損,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值得注意的是,貝因美多名高管表示“無法保證公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其中,恒天然任命的兩名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曉靜給出的理由是,貝因美提供的部分信息和說法前后存在反復和差異,且未能合理解釋原因,也未及時完整回復董事關于公司運營和財務情況的問詢。且公司多次發生業績預測重大偏差,顯示在內控體系和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改善,致使董事無法對業績修正公告中的業績預估區間和修正原因作出準確判斷。
澎湃新聞梳理貝因美財報發現,自2013起,公司5年內已經發布了9次業績預告修正公告。而在2017年三季度,貝因美的主要財務數據已經進行過1次更正。
恒天然公開發聲,表達對貝因美不滿
針對貝因美虧損擴大的情況,恒天然對外發布聲明稱,對貝因美公司的持續表現“深感失望”,“讓我們失望的是,貝因美沒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在配方注冊制的新規則下,其51個嬰幼兒奶粉配方在早期就注冊獲批所帶來的機會。
目前持有18.8%股份的恒天然是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恒天然還在聲明中指出:“我們也留意到,公告中,包括恒天然任命的兩名董事在內的四名貝因美董事,對貝因美的財務管理和報告的某些方面提出了保留意見。我們相信我們任命的兩位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和朱曉靜)的判斷,他們的行為符合貝因美及其所有股東的最大利益。我們關心他們所表達的保留意見,并正就所關心的問題尋求澄清。”
消息人士稱恒天然要借機“逼宮”
中國無疑是恒天然最重要的全球市場之一,其2017財年的銷售收入達34億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58.6億元),正常化盈利超過2億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9.3億元)。
但恒天然入股貝因美的交易,則未必劃算。自2014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總代價接近35億元入股貝因美18.82%后,后者股價已大幅縮水。截至1月23日收盤,貝因美股價已一路下滑至5.90元,總市值僅為60.3億元。
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分析,貝因美當初選擇與恒天然合作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希望在資本市場獲得背書,提振投資者信心;第二是想借恒天然擴充產業鏈體系;第三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融到資金,投入市場開發。而不甘于只做原料供應商的恒天然則想借與中國企業合作,大面積切入下游做成品(如液態奶和奶酪等),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把規模做大。
恒天然最終成為貝因美第二大股東。但根據雙方合作時簽訂的備忘錄,恒天然不能謀求控股貝因美,但如果貝因美大股東主動放棄,那就不再受此限制。
接近貝因美的消息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近兩年貝因美業績下滑,恒天然感到投資失敗,但如果此時退出又會虧損嚴重,因此選擇“進”,即謀求控股。
前述知情人士稱,由于當初簽訂的協議里明確規定,恒天然不能謀求對貝因美的控制權,因此恒天然現在就聯合了另外一個股東,共同要求貝因美創始人謝宏讓位,并承認他是自己主動放棄公司股權,將股權轉讓給恒天然。而謝宏也不愿意妥協,現在雙方正處于談判的過程中。
內憂外患的貝因美
業績持續下滑的貝因美,從去年下半年起,就一直在賣房,以避免被“戴帽”的命運。
去年10月28日,貝因美發布公告稱,計劃出售杭州、上海等地的7套房產,預計帶來2300萬收益。接著,到了12月21日,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為盤活公司資產,同意將位于杭州、重慶、成都、武漢、深圳、廣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公開出售給非關聯方,預計產生收益約3560萬或4740萬元。
然而,今年1月5日,貝因美回復深交所問詢稱,22套房產尚未出售,因此預計全部或絕大部分房產將會在2018年完成交易,由于資產出售進展緩慢,不會對2017年度經營業績產生影響。
根據貝因美今年1月22日披露的消息顯示,公司1月18日又就出售一家全資子公司股權進行了投票,議案最終在總計9票中因3票贊成,4票反對,兩票棄權而被否決,主要原因是股東們擔心公司被賤賣。
連賣房都難以抵虧的貝因美,此次既想避免退市的命運,又要提防二股東上位,曾經的中國乳業領頭羊要想躲過這一劫,面對的阻力前所未有。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