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130/20180130040345499.jpg)
根據統計數據,2018年首月,截至1月29日,本月共有45家企業計劃上會,通過家數僅有15家,占比33%;被否企業23家,占比51%。
而在1月30日,發審委還將審核5家IPO企業。
發審委的審核尺度持續從嚴,頻頻創下否決率新低,過會企業已成為“稀有物種”。
由于通過率完全顛覆往年“通過率大于否決率”的常態,也讓市場更加擔心即將上會企業的“命運”。
根據記者梳理發現,發審委對IPO企業的規范性、盈利能力可持續性、內控制度有效性、財務真實性、直銷與經銷情況、海外收入確認、信息披露、關聯交易等全方位關注。
此外,開年首月顯示出的另一特點在于,多家中概股與新三板企業“被否”,上市夢碎。
盡管證監會此前屢屢表態支持符合發行條件的該類企業上市,從實際行動來看,在“質量關”面前,監管層顯然“一視同仁”。
粵蘇浙三省上會企業居前
2018年開年的歷次發審會,對于投行圈與IPO企業來說,可謂“驚心動魄”。
據記者統計分析,上述45家企業來自17個省市。1月30日之前發布審核結果看,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居地域前三名,分別有13家、6家、5家企業上會。從過會家數排行情況來看,上述三個省份均排在第一位,各有3家。也就是說,浙江省1月的過會率最高,達到60%;廣東和江蘇的過會率為23%、50%。從保薦機構角度看,中信證券、廣發證券、國金證券、招商證券的上會家數居前,其中中信證券共有5家企業上會,其余3家券商則有3個項目。但在過會情況來看,僅有廣發證券過會家數最多,達到3家,也意味著該券商在1月的通過率最高,達到100%。
否決家數中,招商證券1月最多,達到3家,否決率100%。同樣否決率100%的還有興業證券,共有2家上會,均被否。此外,國金證券、中信證券各有2家被否,否決率分別為67%、40%。
一方面,發審節奏再度提速。截至1月29日,共有45家計劃上會(含4家企業“取消審核”)。在單日與單周頻率來看,過去一日上會3家,如今一日上會家數增加至5-7家。第三周共上會13家,第四周上會達到18家。
另一方面,發審結果“慘烈”,否決率居高。第四周連續出現“審7過1”、“審5過1”、“審6過1”的局面。
整體來看,1月過會家數只有15家,通過了33%;被否企業23家,否決率達到51%。
那么,是發審委標準在2018年再度從嚴;還是這批IPO企業質量不行?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發審內容關注來看,新發審委提問方向依然延續2017年年底的情況,即主要為經銷商經銷收入確認、會計處理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毛利率異常、重大客戶依賴性、關聯交易、股權代持、股權轉讓合規性與合理性等。
1月29日,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受訪時表示,審核速度加快的背景下,部分排隊企業匆忙上會,由于未能及時整改規范,“硬傷”容易暴露在發審委面前。同時,監管層的審核標準嚴苛,這類企業很容易“被否”。
警惕新三板歷史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1月被否企業中,多家為新三板企業。此前證監會表態稱,新三板掛牌企業直接轉板或開通IPO綠色通道的制度設計,需統籌考慮市場公平與監管秩序,審慎研究推進。目前的審核結果顯示,對于新三板企業大軍,監管層從嚴標準并不放松。
根據記者了解到,除了被問及常見問題外,新三板企業亦被發審委關注到歷史問題。
首先則是上市申報材料與新三板掛牌期間的一致性。
其中,春暉質控在1月26日被發審委關注到,其新三板申報材料和掛牌期間的公告與本次發行申請文件存在多項差異。監管層要求發行人代表說明,報告期內出現較多信息披露不一致情況的具體原因,會計基礎是否規范,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且被有效執行。
1月29日,廣州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新三板大擴容時代,部分中介機構不注重風險,對企業核查不夠,甚至存在包庇掛牌企業漏洞的現象。但IPO對規范性與真實性有極高的要求,則暴露出掛牌企業過去隱瞞或是造假的問題。
其次,發審委還會關注到新三板掛牌企業過往在新三板市場中的違規經歷。
以貝斯達醫療為例,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期間募集資金的使用存在違規情形,盡管隨后披露了《關于違規提前使用募集資金的致歉公告》,發行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出具了《承諾函》;但發審委委員依然要求發行人進行說明問題。
比如“募集資金使用相關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執行;發行人如何確保本次發行募集資金使用合規”;“發行人是否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以確保發行人及其董監高、實際控制人和其他股東等主體相關承諾得到妥當履行”等。
中概股難過A股審核關
中概股亦出現在1月被否“隊列”中,顯示出發審委從嚴審核的決心。盡管,2017年年底,證監會剛剛表示支持境外上市優質中企來A股進行并購重組或IPO。
境外上市情況與股權轉讓,是監管層對中概股回A上市時常提的問題。
根據本報記者追蹤,立中股份在1月16日被否。公司曾在2005年去到新加坡上市,隨后在2015年退市。
發審委關注到公司股東在進行股權轉讓時的合理性與合規性。提問多次股權轉讓“是否符合境外投資、返程投資、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有關規定,是否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核準或備案,是否履行了各項法律程序,所涉各方主體相關資金的來源是否合法,所涉各方主體是否履行了繳納所得稅的義務”。
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解釋,“這都是例行問題,監管層通常在反饋意見中就會提出;比如私有化的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是否合規。”
盡管歷經境外投資者考驗,但在回歸A股上市時,中概股仍難通過“發審委”的把關。
另一家中概股來自英國,卓越新能在1月10日被否,是一家主要利用廢動植物油(地溝油、潲水油、酸性廢油脂)生產生物柴油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從發審會情況來看,公司暴露出的問題,每項“正中”發審委近期嚴查的方向。比如發審委發現公司“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占凈利潤的比例高”。
前述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此前多家IPO企業亦被關注到政府大量補助問題,也被監管層否決。“這個問題主要考驗發行人的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續,核心競爭力是否突出,是否要被政府持續輸血。現在A股的殼公司就是完全靠地方政府補助才能維持經營。”
此外監管層還關注到卓越新能的“主營業務毛利率、期間費用、扣非凈利潤變動幅度較大”,“貿易商銷售情況”等問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