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企業既可有戰略重組等‘硬合作’,也可加強信息溝通、經驗交流、技術分享等‘軟合作’。”2月26日,茅臺集團、茅臺股份公司董事長袁仁國在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上,對邀請來的一干貴州骨干白酒企業大佬們說,總之,大家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絕不能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是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對茅臺集團的總體要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由茅臺集團主導發起,與貴州日報聯合主辦的貴州白酒企業發展會議上,這兩句話被擴展為“同心共譜酒文章·攜手共拓酒天地。”
據記者了解,這是茅臺集團歷史上第二次較大規模和貴州省內白酒生產企業包括民企談合作。
“軟硬”合作
“歷經多年發展,貴州白酒陣營有了茅臺、董酒、習酒、安酒、湄窖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有14枚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華老字號’,貴州白酒整體品牌的競爭力是很強的,這是共同壯大‘黔酒’品牌最有力的支撐。”茅臺集團總經理李保芳一語道出合作緣由。
“但由于多種原因,一些傳統知名品牌消失了。”李保芳說,據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期間,貴州除了茅臺、董酒兩大名酒,習酒、鴨溪、湄窖、安酒、貴州醇五大優質酒,還有40個省部級名酒。但這之后,多數沉寂甚至消失。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特別是近十年來,怎么樣打造貴州白酒產業整體形象,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川酒六朵金花在全國市場綻放,貴州八大名酒除茅臺、習酒外,大都僅在本土市場銷售,貴州省外的全國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
“今年,茅臺的眼睛主要向內。貴州白酒的主要骨干企業,究竟怎么樣努力,才能抱團發展,促進產業壯大?這是現實問題,也是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李保芳說。
袁仁國提出,過去是“大魚吃小魚”,或小企業給大企業配套。今后則是“大魚小魚共生共榮”,共同進行社會化協同、融通聯合。不論企業體量大小、市場大小、客戶多少,都應該平等相待。各企業既可有戰略重組等“硬合作”,也可加強信息溝通、經驗交流、技術分享等“軟合作”。
貴州酒雖大都未走出本省,但來自業內外資本的戰略重組卻一波又一波。早在2007年湖北宜化(3.080, -0.03, -0.96%)集團收購金沙窖酒廠,并投入上億元資金對酒廠擴容技改;2009年華澤集團通過拍賣會拿下珍酒、2012年維維集團控股歷經改制動蕩的貴州醇;2016年洋河股份(122.010, -5.20, -4.09%)并購貴酒、勁牌公司投資仁懷市酒企……就連茅臺集團此次合縱連橫也非首舉,習酒是2002年并購所得。如今,再提戰略重組,茅臺集團軍的成員是否通過并購再度壯大?充滿懸念。
袁仁國預判,白酒行業迎來新發展機遇,進入新的增長周期,行業回暖趨勢更加明朗、生產集中度更加提升、提價增利趨勢更加明顯、白酒企業探索新零售更加快速。以貴州省而言,白酒產業在全國市場份額偏小和存在一定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的現象并存。
戰略重組就是消化過剩產能的途徑之一。早在2012年,在貴州省委省政府主導的大茅臺集團思路下,茅臺集團曾和自主選擇的四家茅臺鎮當地民營酒企就重組舉行過秘密會談,后因意見不一未果。此次圓桌會議上,貴州懷莊酒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果就發言支持“硬合作”:進一步整合仁懷地方小作坊小企業,加強招商力度,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規范管理。
就軟合作而言,此次茅臺會議開始細化:袁仁國提出要搭建人才協作平臺。進一步加強全省釀酒、勾兌、品酒等高技能白酒人才的培育。辦好茅臺學院,為全省乃至全國白酒行業培養人才。搭建科技協作平臺和物流協作平臺。
李保芳提到,希望建立“圓桌會議”常態化機制,共商行業大事;從白酒供應鏈著手,優化包裝、供應、生產技術等各環節的帶動措施;建立茅臺研究院,研究“黔酒”發展戰略;深入挖掘貴州酒業的歷史和文化;在脫貧攻堅、公益事業等方面,茅臺集團更主動、更投入。
追求規模還是“小而精”?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具有天然資源稟賦優勢的貴州白酒在經過多個歷史時期發展后,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依然是茅臺集團一家獨大。
貴州省經信委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產值902.4億元;完成銷售收入828.6億元,同比增長40.4%;完成利潤總額420.3億元,同比增長59.9%。同年,茅臺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64億元,同比增長50.5%,完成利潤總額403億元,同比增長57.6%。
去年,以貴州十大名酒為重點的其他白酒企業年完成產值310億元,占全省白酒產業的1/3左右。拋開以白酒收入占絕大部分的茅臺集團,貴州省其他白酒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均不如白酒產量和收入規模第一大省四川。四川白酒行業年會披露,去年,該省完成主營銷售2470億元,實現凈利潤300億元,其中五糧液(75.260, -0.84, -1.10%)集團去年收入800億元,占比僅1/3。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貴州省委省政府根據貴州發展白酒的優越條件,將白酒產業作為一項優勢產業來抓。除茅臺酒、董酒多次被評為國家名酒,獲國家優質食品獎外,安酒、湄窖、習酒、珍酒、黔春酒、筑春酒同獲國家銀質獎,跨入國優行列。平壩窖酒、習水大曲、習龍大曲、貴州醇、瀑布啤酒獲國家部級優質產品獎。當時,貴州名優酒在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銷售。
在時代的大潮下,不進則退。當時的國營貴陽酒廠改制更名為貴州貴酒有限責任公司后,發展緩慢。據公司董事長傅宏兵介紹,主要產品“貴酒”、“黔春”目前產能規模僅3500噸,年銷售額5000萬元。同樣,地處黔西南興義市的貴州醇酒業有限公司曾打造了一段貴州酒業近20年的濃香低度潮流經典,經歷改制動蕩被維維集團收購后,在限制“三公”消費中震蕩下行。
時隔5年,貴州酒企二次聚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與會酒企大多呼吁“抱團發展,共建貴州白酒產業品牌”。懷莊酒業陳果提出,打造“貴州酒·純糧酒”貴州白酒概念和“醬酒原產地·貴州茅臺(739.790, 1.81, 0.25%)鎮”產區品牌。他建議在不侵犯茅臺集團的基礎上,通過地理證明商標等形式,把“醬酒原產地.貴州茅臺鎮”品牌和酒體標準固定下來,并對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授權使用和執行。
貴州白酒產區概念已叫響多年,“云煙貴酒”也深入人心,但一枝獨秀的局面為何難以改變?
對此,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指出,再造貴州白酒整體復興與競爭力,還需要具有個性特征的文化。在貴州,完全靠技術和工藝來建立差異化優勢的屈指可數。她認為,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域文化牌,以“惜感同窗摯友”情感文化為特征的青酒,因受到總書記關懷的巖博酒業“人民小酒”,都是品牌的個性。
“雖然白酒的銷量會逐步下降,但作為情感產品的功能不會發生變化。”專注于醬香型白酒研究和咨詢的資深人士權圖認為,隨著一些品牌的消失,貴州一些二線企業像金沙酒業、習酒、珍酒卻在崛起。他認為貴州白酒的底蘊在于品質。在品質基礎上的小眾化、個性化和特色化,也許是貴州白酒的出路。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