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hai01.com/uploadfile/2018/0305/20180305104101743.jpg)
故事大王千山藥機(10.150, -0.15, -1.46%)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已經一月有余,但外界對于該公司被查的具體原因一直不得而知。不過最近,隨著千山藥機越來越多的銀行賬戶被凍結和信用違約官司被曝光,財報研究院似乎隱約感覺到:千山藥機陷入了跟ST億陽一樣的股東融資弊案中,在該公司公開的賬本背后,極可能隱藏著巨額從未公開披露的隱形債務或與大股東債務相關的融資擔保行為……
種種跡象表明,在管理層和大股東的一手暗箱操縱下,原本主業經營非常健康的千山藥機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從財務小康到赤貧的驚人角色轉變,從資本市場上人人追逐的白天鵝,變成了讓無數中小股東損失慘重的黑天鵝,成為A股市場上繼樂視之后的又一個血淋淋的絞肉機。
一夜間從白天鵝變黑天鵝
時間回到2017年10月13日,如果你仔細閱讀三季報,不難發現,千山藥機還是那個萬眾期待的千山藥機:前三季公司實現營收6.81億元,同比大漲61.48%;實現扣非凈利潤4038萬元,同比大漲143.78%;就算是現金流,也很難看出問題:前三季度千山藥機雖然出現了1.77億元的凈現金流出,但其賬上還躺著5.03億元的巨額現金,接近其前三季度的總營收規模……
總之,如果單看千山藥機2017年的三季報,以及該公司宣布停牌籌劃控制權轉移事項并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前的所有公開公告,你恐怕很難想象得到,千山藥機很快就會陷入一場接連不斷的信用違約中,并淪落到因還不起債被法院凍結多個銀行賬戶的境地。因為從當時的所有公開資料中,你所能夠解讀出來的千山藥機基本面,絕對是一片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可就是這樣一家公司,接下來的劇情,有點讓所有的投資者都無法接受:12月25日,千山藥業獻給了數萬投資者一份“圣誕大禮”,宣布停牌籌劃公司控制權轉移事項。停牌期間的1月13日,千山藥機宣布,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劉祥華及其一致行動人鄧鐵山持有的相當于公司總股本約17%的股票被法院凍結,公告并未解釋具體原因。但5天后的1月18日,千山藥機便突然公告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其控制權轉移事項也由此告吹。
盡管此時公開市場的投資者仍然不知道千山藥機遭立案調查的幕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但市場的恐懼已經無法阻止:從1月18日復牌開始,千山藥機連續五跌停;隨后稍作調整之后,下跌繼續,其股價從停牌前的15.95元一度下跌至2月5日的7.55元。
不過,這還不算結束,接下來,公司基本面上的壞消息更是接踵而至:先是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質押融資爆倉,其持股被司法輪候凍結,隨后干脆是千山藥機自己出現債務違約并因此連續坐上被告席,公司多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更可怕的是:千山藥機籌劃已久的再融資項目在風暴中被迫中止,而且最新的2017年業績預告顯示,千山藥機將出現約2億元的巨額虧損;與此同時,公司一眾高管集體宣布減持“跑路”……
巨額賬外賬或遭管理層瞞報
幾乎就在一夜之間,千山藥機的財務狀況緣何迅速由小康狀態變得赤貧?由盈利大增增長突然變得巨額虧損?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財報研究院發現,之所以出現這種離奇的變化,很可能是由于千山藥機管理層隱瞞了巨額沒有公開曝光的隱形債務或連帶擔保責任。
1月20日,千山藥機公告稱,公司及其子公司的9個銀行賬戶里的1.62億元資金被法院凍結,隨后的公告揭曉了原因:全部與公司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相關的民間借貸違約有關,涉及的相關民間放貸人包括自然人曹洪、付金英和經灃小貸公司,至于千山藥機在這些融資活動中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是借款的主體還是擔保方,千山藥機的公告始終遮遮掩掩。
不過,5天后的1月25日千山藥機公告似乎揭開了謎底:當天公告顯示,千山藥機已查明共有4筆共計1.44億元的貸款本金出現逾期違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4筆逾期貸款的放貸人并不包括上述兩名自然人和經灃小貸。這也意味著,1月20日公告中所涉及信用違約的借款人主體,很可能不是千山藥機上市公司,千山藥機在其中的角色應該是連帶責任擔保。這也就是說,千山藥機很可能瞞著公眾股東,私下給其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提供了違規擔保,而公司此前的歷史公告中并沒有披露給實控人連帶責任擔保事宜。
此外,2月7日千山藥機的另一份涉訴公告顯示,公司與實控人劉祥華及一致行動人劉華山等一道被湖南一家小貸公司推上了被告席,原因是:千山藥機為上述兩人各自500萬元總額共計1000萬元的小額貸款提供了擔保。不過,財報研究院翻閱千山藥機的歷史公告后發現,公司似乎同樣并未對外披露這兩起敏感的關聯交易。
更值得注意的是,2月2日和7日的涉訴公告還顯示,千山藥機向蘇州的一家投資公司借了一筆期限只有24天但額度高達5000萬元的過橋貸,目前尚有500萬元沒有清償;同時,千山藥機還和自然人邵海雄達成了一紙總額3000萬元、為期1個月的過橋貸交易,由于到期違約,后者申請仲裁。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上述兩起大額異常過橋貸交易,在千山藥機的歷史公告中同樣難覓其蹤,而且因為這兩筆交易連同1月25日公告中1.44億元的逾期債務違約,公司實控人劉祥華及一致行動人也因連帶責任提保而坐上被告席,由此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如果是正常的業務所需,千山藥機緣何冒著信披違規的風險捂住不發?更何況,大股東為上市公司貸款提供雪中送炭式的擔保,這并不違規而且還是好事,公司更沒有理由瞞著不報!
上述疑問的背后,不得不讓人懷疑:上述兩筆總額高達8000萬元的過橋貸,以及更早時候的四筆共1.44億元的逾期貸款,其實際貸款人是否并非千山藥機,而是其實控人劉祥華及一致行動人?千山藥機是否只是從中出面以自己的信用替陷入資金鏈絕境的劉祥華等人幫忙貸款,并在貸款資金到位后直接交劉祥華等人實際使用?如果是,那么千山藥機上市公司就徹底淪為了劉祥華等人徇私的道具!實際上,作為千山藥機的實控人兼董事長,對公司經營管理實現完全控制的劉祥華要想達到上述目的,似乎并非難事。
盡管真相尚需等待證監會的最終調查結果,但在最終結果揭曉前,關于千山藥機種種蹊蹺事件背后的真相,財報研究院將保持持續關注和研究。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