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銀監會親自掛帥督導,牽頭16家金融機構旗下公司出資成立云服務公司——融聯易云金融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聯易云”)。
2017年9月中下旬,融聯易云正式注冊成立,此后一直低調運行,對外少有信息傳出。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家監管“嫡系”云公司的使命遠大:承接銀行業重要信息系統批量上云的任務。不過,據悉該公司目前尚未有規模化業務落地。
如果說兩年前,銀監會首發《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是中國金融云建設的里程碑事件;那么此次,這家名為融聯易云的公司,將成為一塊銀行業共謀云計算的試驗田。
低調的融聯易云
2017年9月21日,融聯易云,這家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在北京中關村(6.520, 0.00, 0.00%)低調成立。股權層層穿透后,融聯易云的16個實際控制股東,均為金融機構,形成了“銀行+信托+金控集團”的陣容;而每個股東都認繳出資2000萬,持股比例均為6.25%,注冊資本共計3.2億元。
據了解,該公司正在招兵買馬,招聘崗位包括中后臺支持條線、技術運營、軟件開發、數據管理及分析、銷售及商務等。
目前我國金融云的格局,是由互聯網機構(阿里云騰訊云)、傳統IT服務商(IBM、惠普等)、銀行系金融云子公司(興業數金、招銀云創、平安金融壹賬通等)三方主導。其中,互聯網機構以及銀行系金融云子公司,皆是在國家高舉“去IOE”(指不再依賴以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為代表的外資IT基礎體系)旗幟前后,蓬勃發展起來的。
不過,近三年才崛起的銀行系金融云子公司一派,市場影響和客戶覆蓋率都還無法與互聯網巨頭相比。
激辯“上云率”
2016年,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4.190, -0.03, -0.71%)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云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于60%”的描述即是上文所說的“里程碑”事件。
這里就牽扯出一個概念——“上云率”,也即“遷徙率”。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其實業界對“上云率”的概念存在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
狹義的看法,通常更受互聯網巨頭的追捧,即銀行分批次將所有的系統,全部部署在由互聯網巨頭、或者是其他云服務公司搭建的私有云或公有云上;廣義的看法,則是只要銀行采用了虛擬化的云技術路徑來部署系統即可,甚至采用傳統的數據中心柱狀架構模式也沒問題。
一名前銀行信息科技部、現服務與金融云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傳統的模式里,銀行眾多系統部署在自己的數據中心里,一套系統就要單獨配置一套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當計算能力不夠,銀行就只能不斷地做計算機的疊加、建集群,這就會造成一個結果:機房閑置時利用率低下,從而造成運算資源的浪費,運維成本也非常高。
對于這些爭議,該人士表示,“狹義上來看,上云率是拿出去給別人托管,不耗費自身資源;廣義的是,只要做到了計算虛擬化,繼續用自身的大型機也可以。”
“我們目前有兩個機房,一個機房是運用電信的IDC機房,這也是所有銀行普遍采取的處理方式;另外一個機房是自建的,目前整套核心系統都是在自己的機房里,沒有部署上云。非核心的部分,已經部署上云了,目前騰訊云、阿里云和金山云,我們都有采用,不過不同的系統用不同的云。”一位民營銀行行長告訴記者。
互聯網系云公司
多承接非核心系統
既然銀行的系統要“上云”,那么,銀行究竟有哪些系統?
一名銀行信息科技高管總結了一家銀行的必備系統,包括服務渠道、協作網關、客服關系等。而這些只是監管驗收一家銀行是否可以開業的基本要素,事實上隨著銀行業務的擴容,需要的系統會增多。
招行信息技術部人士表示,該行的業務系統主要還是構建在自身的私有云上。“招行的賬戶類核心系統正在做進一步解耦,特別是互聯網屬性較強的II類賬戶和III類賬戶相關系統,正在積極推進云化進程,有些系統已經在招行的私有云上運行。”招行信息技術部人士說。
他稱,銀行業務上云的難點在于如何把復雜的應用架構進行解耦,把各種功能組件進行微服務化改造,以便能更好地利用云基礎設施的彈性,并要解決好金融產品的安全性問題。
而他說的“安全性”,也是目前大多數銀行在系統遷徙至公有云的進程中,核心賬戶系統遷徙緩慢的原因。
“微信銀行、渠道營銷平臺、部分風控、人臉賬戶這些完全不涉及銀行數據的、賬戶數據的非核心系統,可以放在公有云上,監管也是非常認可的。我們現在承接了非常多智能客服、人臉識別這樣的業務,而且還可以快速響應,定制化,目前已跟6000多家金融機構有合作。” 騰訊金融云總經理胡利明告訴記者。
阿里金融云總經理徐敏表示,阿里云現在服務銀行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銀行業務上云,但他也坦承銀行都是將邊緣應用遷徙到阿里云上來;二是將阿里的底層技術嵌入銀行系統,幫銀行重構交互和交易系統,并幫其開發部署平臺,合作客戶如廣發銀行等;三是跟銀行合作,構聯盟云。
從這些人士的表態,不難看出,目前銀行的核心系統依舊留在自身機房/數據中心,進展最快的如招行也選擇自建私有云,并沒有遷徙出到互聯網公司建立的公有或私有云上。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