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當時名為“伊立浦”的德奧通航(002260,SZ)便宣布跨界進入通用航空領域。而在日前的銀行貸款逾期公告中,德奧通航提示稱,通航板塊業務投資收益不足。而此前,德奧通航也在業績快報中表示,通航業務仍處于投資期。
雖有“五年戰略規劃”引領,但回頭看,相對于響亮的口號,德奧通航近年來的通航業務發展可謂“雷聲大,雨點小”——2014~2016年,德奧通航通用航空板塊收入占比分別為5.79%、2.61%和4.48%。記者進一步研究發現,公司通航業務主要依靠子公司南通德奧斯太爾(5.230, 0.14, 2.75%)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奧斯太爾)承接的委托開發項目訂單,撐起了大半江山。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同期,公司收到的通航方面的政府獎勵至少也有5300萬元。
通航業務收入占比低
德奧通航從小家電起家,原名“伊立浦”,自2015年變更證券簡稱以來,德奧通航正式打出“通航”招牌。但直到半個月前發布2017年業績快報,德奧通航還提示稱,通航業務板塊仍處于投資期,需要持續投入。
2018年3月14日晚間,德奧通航一紙銀行貸款逾期公告,在揭開公司現金流緊張窘境的同時,也進一步對通航業務情況作出說明,德奧通航稱,公司資金流動性緊張的原因之一,是通航板塊業務投資收益不足。
時間回到2013年,德奧通航宣布跨界通用航空,并拋出“五年戰略規劃”,計劃到2018年在民用共軸直升機、無人機領域成為全球制造商。
2015年7月,伊立浦公告稱,各項業務正穩步推進中,為契合公司愿景、戰略等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德奧”作為公司通用航空事業群的品牌識別度,更名為德奧通航。
如今,走到五年節點的德奧通航,以一份銀行貸款逾期公告,為五年戰略規劃提早交出了答卷。
記者統計發現,相對于響亮的口號,德奧通航近年來的通航業務發展可謂“雷聲大,雨點小”。
2014~2016年,德奧通航總營收分別為6.91億元、6.54億元和7.17億元,對應這三年的通用航空板塊收入分別為4000.85萬元、1709.4萬元和3213.56萬元,分別占當年營業總收入的5.79%、2.61%和4.48%。
雖然公司2017年年報尚未披露,但根據德奧通航2017年半年報,其去年上半年營收為3.28億元,通用航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90.32萬元,占比5.15%。根據披露,德奧通航的電飯煲、電烤箱、電壓力煲系列產品的營收均高于其通航業務。
換句話說,即使“改頭換面”,手舉“通航”大旗,在德奧通航的“五年戰略規劃”時間里,依然是其小家電業務扛起了業績重擔。
曾依賴單一訂單
繼續剖析德奧通航的通用航空業務,單一子公司承接的“委托開發訂單”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統計前述數據可知,2014~2016年,德奧通航的通航業務收入合計為8923.81萬元。而德奧通航在此前的公告中披露稱,公司通用航空業務近三年主要的業績來源于全資子公司德奧斯太爾2014年簽訂的《通用航空發動機技術平臺-轉子發動機開發委托合同》,合同金額為6500萬元。
記者注意到,根據披露,前述合同分三年期支付,2014~2016年,公司委托開發收入分別是4000萬元、1500萬元和1000萬元。
剔除上述訂單收入,2014~2016年,德奧通航在通航業務上的收入僅為0.85萬元、209.4萬元和2213.56萬元,合計2423.81萬元,其中包括發動機及配件、飛機及配件等銷售收入。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同期,公司收到的通航方面的政府獎勵至少也有5300萬元。
記者查詢到最早的關于通航的獎勵來自于2014年8月,江蘇南通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對德奧通航全資子公司德奧直升機有限公司、南通德奧斯太爾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分別給予2000萬元、1500萬元的新興產業扶持獎勵。2016年,上述兩家子公司還分別收到500萬元、1300萬元的財政獎勵。
一直以來,通用航空都是民航發展的重點。2017年2月,中國民航局正式發布了《通用航空“十三五”發展規劃》,根據“十三五”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產業體量相比2015年增加超過1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市場規模將達到3400億元,相比2015年增量為1727億元,2015~2020年年均復合增速有望超過20%。其中,通用航空器1310億元、通用機場1000億元、飛行培訓42億元、運營維保后市場1048億元。
據此看來,德奧通航憑借在通航業務年均不足5000萬元的營收,試圖成為全球制造商,目前來看依然是量小力微。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