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11:34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5、6月份的股市大跌,讓無數投資者們感到“涼涼”
今年5、6月份的股市大跌,讓無數投資者們感到“涼涼”。相信很多人事后都會懊惱,早知道要大跌,我前幾天就清倉了。
股市大跌可預測嗎?
躲避大跌的前提是預測到股市的下跌,但誰敢保證自己能夠準確預測呢?設想這樣一種情形,昨天開盤的時候有人預測到今天會大跌,他們肯定就會加足馬力清倉,其他人看到后也跟著趨勢跑,那么就不用等到今天才大跌,昨天就會大跌了。
學術界有多種模型用來描述股價的走勢規律,但無論是股價的幾何布朗運動、還是隨機游走模型,其中都包含隨機變量,也就是不可預測的成分,明天到來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能準確預測到它將上漲還是下跌,不過有些模型可以給出概率值,但也只是發生概率,而非確定性事件。
股價是太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并且這些因素一直在動態調整,比如利息漲跌、匯率變動、國家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行業競爭格局、消費者偏好、投資者情緒等。你不知道是撥動了哪根弦就觸發了一波大漲,也料不到觸碰哪根筋居然引起一波大跌。
投資大師怎么說?
彼得林奇曾經說過:“我根本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股市暴跌,而且據我所知,和我一起參加巴倫投資圓桌會議的其他投資專家們也無法預測,那么何以幻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免受暴跌之災呢?”
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
事實上,巴菲特曾遇到過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標普500跌幅過半。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那天,標普500指數下跌20.47%,彼得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當天損失20億美元,巴菲特損失了3.42億美元,索羅斯也遭遇了其投資生涯的最大一次“滑鐵盧”,所管理基金的凈值在兩周內下跌了32%。
如果連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們都坦言無法預測大跌,我們又何必苛求自己?所以如果你沒有成功躲避大跌,也完全無需自責懊惱。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短期的大跌依舊擋不住他們創造長期業績神話,從巴菲特接管伯克希爾開始,其每股凈資產在53年內年均增長19%;麥哲倫基金在彼得林奇管理的13年間,投資總收益達到29倍,年平均復合報酬率達到29%。
大跌真的可怕至極嗎?
有個很簡單的道理:一件東西,100塊錢的時候大家爭著要,當它跌到10塊錢的時候,東西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大家卻都不想要了。如果它100塊的時候你喜歡它,那10塊錢的時候應該更喜歡,并且毫不猶豫的買入呀。
同樣在股市中,殺跌心理非常普遍,但其實是缺乏理性的。彼得林奇認為,那些在股市里虧損的或者賺不到錢的人,都是被股市大跌給嚇跑了。
市場的大幅下跌確實讓人膽戰心驚,畢竟當你看著賬戶上的巨額損失時,很難不把它當回事。但投資并非一次性任務,而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股市也并非永遠停留在那根大陰線,后續還有更多劇情要演繹。
彼得林奇在回顧了歷史上的40次大跌后得出結論:公司的質地不會因為股價的漲跌而發生變化,所以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很多時候,我發現一家好公司,卻發現股價太高,我會等待,等股價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買點再進場,股市的大跌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股市大跌一般有兩種情形:一是估值過高,比如2008年、2009年和2015年,大跌都是發生在前期快速上漲的牛市助長了資產泡沫后,這類下跌往往持續久、幅度大,建議投資者遇到這種情形時要十分謹慎;
二是整體估值并不高,但大家預期非常悲觀,擔憂經濟變得更差,比如2012年和2018年(今年經歷了大幅調整以來,A股整體估值已經降到16倍以下),但如果我們相信,長期來看經濟一定會增長,那就不應該對于短期調整太過焦慮,較低的估值提供了安全墊,而下跌以后的價格也讓優質公司變得更有吸引力。
大跌時應該怎么應對?
面對股市大跌時,巴菲特說:“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伙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于是,他選擇從容的出手,大膽的買入,甚至是跌的狠抄底越狠。
在A股市場,我們也可以看到,不管經歷過多少次大跌或股災,真正優質的公司最后都能漲回來,而且不斷創下新高。不管某一天股市下跌5%還是8%,最終優秀的公司總會勝利,而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可能下跌后就回不來了,投資于這兩類完全不同的公司的投資者可能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回報。
從2007年10月16日的歷史高點到今天收盤,上證綜指在10多年間下跌了54%。1461只在2007年10月16日已經上市的公司中,接近45%的股票是賺錢的。其中,有258只在此時間段內股價翻倍,409只股票收益超過50%,占比約28%。(數據來源:Wind; 數據截至2018年7月11日收盤)
所以,面對大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倉皇逃竄,不是猜測明天是漲是跌,而是沉下心來,反思手中持有資產的質量。如果是優質的資產,可以放心的持有,等待它創新高的一天;如果對它們沒有信心,那還是應該趁早舍棄,重新去尋找那些“物美價廉”的資產,這其實是一個“拔掉野草種鮮花”的絕佳機會。
當然,我們還要學會等待,不要總指望著買入后第二天就漲,事實上在股票投資中,我們常常是用20%的時間賺到80%的錢,剩余那80%的時間都是在蟄伏等待。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過去10年中,上漲綜指只上漲了4%;這十年內經歷了兩輪牛市,分別是(1)2008年11月~2009年9月,期間指數上漲了97%;(2)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指數上漲了138%。這兩輪牛市加起來才不到2年的時間。
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等到那20%出現的時候再入場?因為沒有人能預測到那20%的時間什么時候出現,當你真正發現的時候,也許只剩10%的時間了。
如果不能提前埋伏在股市中,等到牛市來臨,再入市就有點晚了,很多人都是在牛市中后期才入市,不幸成為了接牛市最后一棒的人。
風險提示:本公司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投資于本公司基金時應認真閱讀相關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文件并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基金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也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投資有風險,請審慎選擇。觀點和預測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基金投資需謹慎,請審慎選擇。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陶然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